战“疫”一线之校友故事 | 疾控“三侠”的故事



卫生应急工作一直是越秀区的重点工作,2012年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的评审。卫生应急,讲求的是“快、准、狠”,而做到的前提是需要有平时良好的技术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前提,还要求队员有勇于奉献的精神。越秀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卫生应急队队长、第一党支部党员突击队队长赖志胜(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3届校友)发挥着“卫生应急火车头”的作用。
卫生应急,疾控人使命必达
赖志胜一直以来对传染病疫情防控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的嗅觉。自武汉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一直高度关注疫情的进展,经过2003年白色非典的洗礼,他学会了沉着应对,提前做好技术和物资储备。和17年前非典一样,今年的疫情在过年前悄然而至。越秀区的应急队伍已经及时调整到了应急模式。
1月中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病例不断增加,赖志胜敏锐的察觉到输入疫情的可能,随即牵头拟定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组织疫情处置队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和防护装备穿脱训练,做好卫生应急队伍的实践演练。
疫情当前,第一时间赴前线
1月22日,赖志胜接到我区首例武汉输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疑似病例。他毫不犹豫,立即带领科室人员火速抵达病人家里,沉着指挥现场开展病人转运、病家消毒、劝说密切接触者服从集中隔离安排。经过近一天的动员,终于说服患者家属同意服从集中隔离管理的安排,他又亲自护送转运其到集中隔离观察场所,妥善完成我区首例病例的处置工作。2020年除夕夜21点,赖志胜处理完疫情拖着疲惫的步伐赶回家和家人团圆。饭菜都已经热了一遍又一遍,他匆匆吃了几口,还顾不上和家人说上几句话,立即又投入应急工作状态。
在高强度的防疫工作面前,他从没松懈,从年前廿八开始,赖志胜忙碌的身影就出现在区内的大街小巷以及各类各类场所中:他对公安分局一线民警开展防控知识培训;到辖区宗教场所开展防控工作指导;指导医护人员做好预检分诊及防护......自1月22日至今,越秀区疫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防控工作及时高效得到落实,筑牢抗击疫情第一道防线。
妻子也为了支持他投入工作,决定取消回家过年陪他一起在广州,父母和家庭给予他支持化为无尽的动力,让他义无反顾,日夜坚守在越秀防疫的第一道关口,做好越秀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需要的是细心、耐心和经验。需要有公共卫生的知识,也要有刑侦式的逻辑思维,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剥茧抽丝,找到关键线索。
“高危”工作环境是常态
作为负责传染病防制科的负责人之一,周德谦也属于一名“老防疫”,16年来,他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千余起,每一次都是与传染病患者“最近距离的接触”,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但他从不畏惧。在医院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这样“高危”行为,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逆行”是为了众人安全前行
2019年12月31日,周德谦参加了市疾控的技术培训后马上进行了内部培训,他对同事们说:“要重点关注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大家先加强学习,做好准备。”2020年春节前夕,他接到中心的随时待命任务后,他二话不说就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回家乡,一家团圆之时,他却毅然回到岗位待命,开启了不分昼夜的迎战模式。

“破解”疫情传播的轨迹
1月22日,我区接到首例武汉输入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周德谦马上前往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快速处置疫情赢得了时间。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是疫情防控关键的一环,为了确保获取高质量的调查数据,每次遇到棘手的个案,他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寻找病例关联信息,描绘病毒传播轨迹。1月22日至今中心累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300多次,为疫情分析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为强化人员防控技能,他认真研读国家和省市下发的各类方案和工作指引,及时组织疫情处置队员、社区医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培训、新冠肺炎强化监测、个人防护演练、流调技巧等培训。同时加强对区内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切实把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病例报告不分早晚,为了及时处置疫情,办公室已经成为周德谦的另一个家。每天回到家基本都是凌晨时分。但是工作电话还是不时响起,这个时候无论多累,他都会及时处理。
刚刚荣升二孩爸爸的他,小儿子才刚满5个月大,本来春节也是团圆的日子,而他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也是疾控人的一个缩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和疫情进行分秒必争的赛跑,是每个疾控人的坚守和责任。




疫点消杀 累并快乐着
对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所在的居住和工作场所等疫点的终末消毒,是疾控中心最前线、最辛苦也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就落在了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黄亮宇的身上。快速应对疫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及时处置是传染病控制的关键。由于科室刚刚进行整合,面临人员不足等困难,黄亮宇做好了应对的准备。1月初,他提早对中心应急消毒物资进行清点统筹,并及时组织全体消杀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和实践演练,应对随时到来的疫情。

消杀背后的大学问
1月22日,区疾控中心接到首例武汉输入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报告,黄亮宇马上带领消杀人员抵达病人家中开展疫点终末消毒。
疫点的消毒工作看似简单,但背后藏着大学问:开展疫点消毒前,要充分了解疫点地形、功能、人流情况等,以判断合理的消毒范围、进入和退出的线路。为避免引起周边群众的恐慌,黄亮宇和队员们需要根据现场的环境,挑选配电房、楼梯底等比较隐蔽的狭小空间穿戴防护服和消毒装备。由于病人都在医院隔离治疗,家属也隔离观察,怎样有技巧地和病人及家属沟通,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并取得其信任,到最终拿到家居钥匙进入居家进行消毒也是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疫点消毒工作对时效性有着严格的要求,越早消毒,越利于疫情的防控,所以这些工作都要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完成,每一个细节都缺一不可,工作强度和压力都非常巨大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确保万无一失。这不仅仅是对疫情的控制,也同时是对自己的保护。

在实战中锻炼队伍
黄亮宇所带领的消毒人员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没有处置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的经验,面对这次严峻的疫情形势,尽管提前做了充分的培训和演练,但队员们始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从我区发生疫情开始,每一次黄亮宇都亲自带队,现场指挥消毒工作,将经验传授给他的队员们。黄亮宇常对年轻的队员们说:“我们进入的是最高危的地方,但只要做好了防护措施,那我们也是最安全的”。
投入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后,黄亮宇心里记挂着疫情,惦记着患者、关注着同事们的自我防护,但却无法陪伴家人们一起吃顿完整的团年饭。春节假期,同为疾控战线的妻子身体抱恙在家养病,儿子即将中考,他都无法照顾。他说:“疫情防控最重要,疫点比家更需要我。只有疫情消退,我和我身边的人才能真正吃到安乐茶饭。”为了让每个人都吃上安乐茶饭,他无怨无悔。
卫生应急,
是一个团队的工作,
他们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大家互相配合,
一个都不能少!
组稿及编辑:江汀
排版:刘国聪
引用来源:越秀疾控中心 越秀健康家园
初审:王燕芳
审核:郝元涛
审定发布: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