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之校友故事 | 采访公共卫生学院93级李学云校友
校友简介:李学云,女,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现任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校外导师。曾参加抗击“非典”、2009甲流防控工作。她责任担当、积极进取、心系群众。

我们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届毕业生何佳谕和黄之佩,因为新冠疫情主动请缨参加疾控工作,感恩校友李学云副主任的大力支持。感激之余,想采访李学云副主任了解近期疾控工作情况并聆听前辈的谆谆教诲。
Q:请问您最近一个月的疫情防控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
A: 新冠疫情12月底媒体开始陆续报道,但是关于疫情有很多信息没有公布;后来我们了解到这是新发传染病,并且还有很多未知。所以在1月初我们就开始全员培训,包括对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等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SARS、MERS疫情防控的温习。后来到了1月8日,武汉确定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的培训就升级了,全员无一例外做好个人防护培训,并且持续关注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全国没有确定专业人员防护等级的前提下,我们决定要按二级及以上的等级进行防护及开展相关的训练。1月8日这个星期这些工作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 1月19日我区调查的一例病例被确诊,这是广东省首例确诊病例。从发现到确诊的时间挺快的,这在以前SARS时期是无法想象的,说明十多年以来我们疾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
第一例病例初筛阳性我们就开始介入调查,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这个病例的调查,我们发现家庭聚集性发病,有明显的人传人的证据,然后我们全单位做了一个病例讨论,认为当时媒体报道“没有明显人传人证据”的信息可能有误。所以我们马上把防护等级定下来,必须是二级及以上。我们认为在未知情况下,如果防控不提升一个等级,完全就是对整个医护人员队伍保护的失职。如果医护人员被传染,将会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会造成极大的国际影响。

Q: 请问您疫情防控这段时间最重要和难忘的工作是什么?
A: 我主要的工作是负责组织协调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会把关注点放在大事件的指挥和处置,这一定要亲临现场,否则无法进行科学研判。例如有一次接到区指挥部通知,一列高铁上发现有病人,虽然病人已经中途下车了,但他坐过的这节车厢的人就不能上下车,到了深圳终点站后需要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彼时正值春运期间,列车停运会影响到整个高铁系统运行图的调整,所有人都在等待我们对事件做出研判,才能有序做事。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什么人要进行隔离、什么人可以回家、什么人要现场采样掌握信息,以及安排人员转运等等,同时在现场对群众还要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做好人文关怀。这些事件是考验一个人的专业性和指挥调度能力,经历过一次就会很有感受。必须要到一线去直接面对人群,感受压力和焦虑,这都不是坐在办公室可以感受到的。公共卫生现场工作其实很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虽然我们一对一看病的能力不如临床医生,但是我们在应对群体性事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大疫的时候是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的。
Q: 您认为未来的疾控会如何发展呢?
A: 这个说起来是一个大课题,2月19日,深圳市福田区“韧性健康城区”专项课题招标公告,请各方面专家把脉,改进公共卫生体系。北京大学的李立明教授有提过,大疫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疾控很重要,但疫情之后,就容易忘记苦难。但是我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重要讲话来看,这次疫情之后,我国疾控体系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身处基层,预测什么的也说不上,美国CDC情况未必适合我们的国情,美国只有一个CDC,而我们从县区到市到省到国家,有一整套完善的疾控体系,力量很大。我个人认为我们的防控体系比美国要强。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整合提升。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反思,如何去弥补遗憾,如何为以后的防控做点事情。这也是这段时间没那么忙之后,我在思考的事情。
每次经历灾难以后,都需要有一些反思和一些改善的措施。福田区在国家还没有启动整个防控体系改革的时候,就发布了“韧性健康城区”专项课题招标公告的英雄帖,让大家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给政府献策谏言,很值得赞赏。包括我们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也是一样的,在每次经历大事情后,都需要有一个反思总结的过程,这才会提升,才会一步步地上台阶。不然的话,我们只是为了处理而处理、为了分析数据而分析数据,永远停留在那个阶段,而得不到改善。

Q: 这次疫情已知的新发病例减少了,您认为可能还会持续多久?
A: 我们一直在研判,现在的策略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深圳还在防输出,毕竟深圳的确诊病例也是比较多的,深圳也是一个关口城市。前期在外防输入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全国各地纷纷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除了病例诊断救治,还花很大功夫把密切接触者找出来,采样检测、集中隔离,直到没有任何疑点,才汇入到正常人群去。应该说我们对“存量”的处置,基本已经解决了。
这些的前提都是全国人民服从号召不外出,呆家里的情况下,但是社会不可能停滞,马上企业复工、学校复课,不知道疫情发展情况会怎么样,这些我们是无法预测的。只知道洪水要来之前,我们要把这个防控的堤坝筑牢。
Q:您有什么对我们后辈的教诲和建议?
A:需要有实践的经历,要到高层次的地方长见识。在办公室是没有办法做出我之前说的高铁的研判与决定的,一定要到现场,才知道是什么情况。以前很多政策都是办公室想出来,然后到了基层,就不知道该怎么落实了。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属于丰碑式的人物,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战场,一直留在一线。所以我们不能光为了研究而研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要接地气一点,对将来的发展也更有帮助。有可能的话到更高的平台上去,遇见不一样的人,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会对自己有更大的帮助。

很感谢学云大师姐和我们分享自己新冠疫情的防控经历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我们未来发展提供的宝贵意见。每次采访学云师姐都能收获很多,获益匪浅。祝愿新冠疫情尽早结束,衷心希望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过后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撰稿:校友何佳谕、 黄之佩
初审:王燕芳
复核:郝元涛
审核发布: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