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之校友故事 | 张丽华:一名驰援武汉的党员情怀

发布人:朱淑明

校友简介:张丽华,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营养系(现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医师,现任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曾参加抗击“非典”,所在科室获“嘉奖集体”。现在湖北武汉汉口医院,为广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一线工作!

  得知东莞需组建医疗队奔赴武汉,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张丽华当即就报名了。作为广东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的一员,张丽华是一位有23年感染类疾病从业经验的专家。在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期间,她无惧走进隔离病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东莞聚集性爆发,作为感染科主任的她更是带领着医务团队出色完成了治疗任务,全部患儿治愈出院。
 

张丽华
张丽华出征武汉前采访图

 

  1月28日出发去武汉前她不禁落泪,这泪水既有对家人的不舍和愧疚,更有一名医护战士的义无反顾。她的父亲是一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已八十岁高龄了,特别支持她这次去湖北支援,给予了她很大的鼓励。由于此时在日本读书的儿子正面临一场考试,她为了不让儿子分心特意隐瞒了这次行程。

 

张丽华

 
  疫情当前,正处于第一线的她来不得一丝松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别人。”在张丽华前往汉口医院支援的随行日志中记载,虽她每次进入隔离区的时间是4小时,但在进入隔离区前需要严格地按照步骤穿着防护服,仅仅穿一次防护服就要花费大半个小时。因为当班的同事之间要互相检查,不能漏出一丝一毫的皮肤,以防感染。而由于进入病房区的防护服已被污染,所以脱防护服比穿更重要、更讲究。每脱一件物品,她就需要手部消毒一次,认真把每一步做到位,确保零感染。  

tu

 

tu2

 

  张丽华得知汉口医院的许多医护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累倒也依然坚守岗位,她更深刻明白到自己此行的意义:“至少可以为他们分担点病人,分担点压力。”

  她曾在2月9日的值班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下午的班,这一班有几个病人都让我记忆深刻。
  进了病区没多久,护士就通知,病危的18床要抢救。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我赶紧快“走”过去,穿着防护服,行动会笨拙些。病人呼吸急促,神态慌张,瞪着眼睛不停喊“我胸闷,我胸闷”,不停呻吟,血氧掉到88%。我们检查了吸氧管道,没问题,而且是高流量通氧。看来是病人的不适,导致烦躁,烦躁导致耗氧增大,血氧饱和度下降,更增加了不适。我们医生一边开镇静药,一边给予安抚,让她熬一熬现在的不适,坚持有规律的呼吸,不要慌。慢慢地,她没那么慌张了,按我说的去做了,血氧升到93-94%。她说要喝水,但我喂她,她才喝一口。于是我每隔半小时去喂她一口。等我快换班的时候,她在镇静药的作用下睡着了,血氧升到100%。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我还记得,几天前是在我的班上给她把病重改为病危的。她丈夫前来签字时,听到我的病情介绍,马上眼睛红了,一再哀求我要尽力抢救,她还那么年轻,要我给她多打丙球,家里怎样也会供足。
 

张丽华5
△张丽华在汉口医院病房内查房,18床的病人曾一度病危,现在好转

 

  另一个是全区医护人员都熟悉的U6床,一个中年男人。他焦虑不安的表现已经被很多人写入日记了。他经常用手机了解新冠病毒肺炎的信息,大大小小的,医学界的、政府的、媒体的,他估计是医务人员的家属,因而了解很多医学知识。他知道氧疗非常重要,然后会担心换氧气瓶时有片刻中断,担心对他造成影响,担心我们不能及时发现氧气瓶的氧用完,没有片刻消停地动来动去,看这看那。医生查房时会问很多问题,问,他是不是要转火神山医院?转金银滩医院?这里的氧压是不是不够?等等。还时不时拿起手机,用自拍镜头看他床头的心电监护仪,越看越焦急,越焦急,气越促,血氧越往下掉,结果在我的班上掉到77%。我明白,他的主要问题是焦虑,于是以温和、坚定的语气疏导他、告诉他,“虽然现在没有特效药来对付这种病毒,但是人体的免疫力是有可能战胜病毒的,很多轻症的病人根本没来医院,自己在家休养,病也好了,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是怎样调高自己的免疫力,而不是去看心电监护仪,看了也提高不了免疫力”。说着说着,他把右手伸向我。我马上握着他,坚定有力地握着,给他信心。然后继续跟他说他现在用氧气瓶,加上制氧机的氧,氧压足够,他要做的是闭上眼睛,有规律地调息,把这些氧吸到肺里,调息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他真的做了,但闭一会又睁开。我还在那里,过一会我就跟他说,“你看血氧饱和度上来了,现在81%,……现在83%。”他慢慢相信了,有了信心,平静了下来。我离开病区前,特意又看了他,告诉他87%。这个数字也令我一阵惊喜,我没想到自己的安抚能起到这作用,他在我们接管以来也就81-84%之间,偶尔还会下跌,还真没见过87%这高度。


  因为这班在病区里呆五个小时,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我除了查看病危的、新收的之外,对几十个重症都查看了一遍。那个12床的老太太一下子就认出我来了。她很欣喜地说,你是张医生吗?你怎么那么长时间没来看我呀(我们后来分组,她不在我这组。有时候我上夜班,就不打扰睡下的病人)。我也很欣喜地看到,她不再卧床了,站在床边稍微活动,精神好了很多,也欣慰她那么记得我。

 

张丽华6
△张丽华查房21床90岁的老奶奶


  特殊时期的病房,没有家人的陪伴与照顾,只有医护帮忙、病友间的帮忙,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变得感人;特殊的病,令亲人间更珍惜彼此,活着团聚变成他们之间唯一的期盼。“他们诠释着“患难见真情”,也正是这些真情,推动着我们竭尽全力去救治,以期减少疫情造成的家庭破碎。”张丽华感叹,目前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好转出院,“让更多的武汉人民康复回家,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感谢信
△20床病人出院时写下的感谢信


  张丽华说,我们的医疗工作,正如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说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根据东莞阳光网2020.3.2报道《疫情之下见真情:你我虽萍水相逢,却携手为同袍》及相关资料整理采写。


初审:朱惠莲
复核:王燕芳
审核发布: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