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跃伟副教授团队在JACC发表重要学术成果

发布人:范赵钰

  近日,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跃伟副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基于大样本人群发现,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心肌梗死死亡风险上升有关,研究成果于2021118发表在心脏病学与心血管医学顶级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 CiteScore Rank: 1/324),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主任Sanjay Rajagopalan教授发表同期述评,对该研究进行了肯定和解读。

 

1
▲研究论文网页截图

 

  据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研究估计,2019年由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2%,这也使空气污染成为全球男性和女性死亡的第四大危险因素。研究证据表明,短期暴露于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10的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的颗粒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大气污染物,会增加人们突发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的风险。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范围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类疾病,其中超过30%为心肌梗死,由于心肌梗死致死率高且大气污染物暴露是一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心肌梗死死亡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2
▲研究设计和主要结果汇总图

 

  因此,刘跃伟团队联合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基于国家死因监测系统、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等监测数据,采用病例交叉设计对2013-2018年湖北省151,608例心肌梗死死亡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定量评估大气PM2.5、PM10、SO2、NO2、COO3短期暴露(死亡当天与前一天的平均暴露浓度)与心肌梗死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发现,PM2.5、PM10NO2暴露与心肌梗死死亡风险上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M2.5PM10在较低水平时,心肌梗死死亡风险随暴露升高呈直线上升趋势,暴露每升高10 μg/m3,因心肌梗死死亡的风险分别上升4.14%2.67%,而达到一定浓度(PM2.5, 33.3 μg/m3; PM10, 57.3 μg/m3)后,死亡风险趋于稳定;NO2与心肌梗死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其暴露每升高10 μg/m3,死亡风险增加1.46%,且这一关联在老年人中更为明显。
  该文作者在研究结论中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急性不良影响,同时强调普通人群和公共卫生决策者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气污染暴露水平,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心肌梗死高风险人群。”该项研究工作得到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等机构/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jacc.org/doi/abs/10.1016/j.jacc.2020.11.033
同期述评链接: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0.11.032 



撰稿:钟艳灵
初审:谢金华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