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做人群健康的守门人
时光荏苒,医学生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开学礼仿佛还在昨天,而转眼本科5年已逝,回望过去这段充实而精彩的时光,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喜悦。
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刚进行公共卫生学院学习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区别,记得在流行病学课堂上,学院教授引用一句出自《黄帝内经》的话,他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而我们公共卫生,就是在人群的基础上,做这个‘上医’。”后来,在我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后,我终于慢慢明白这句话的奥义,公共卫生是在人群的基础上,对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等)的预防、监控、治疗,同时也包括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和以促进人群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我们更多的关注群体的健康问题,如确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流行病学等为主要手段探索影响健康和疾病危险因素的线索,进而通过人群的危险因素管理实现疾病预防以及疾病控制。因此,我们不会像医生负责去救治某一具体的个体,而是运用公共卫生所需的技能——流行病学知识以及统计学手段,辅以医学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为人群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老牌公卫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科研实力雄厚,大咖云集,在国内以及国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也许很多新同学会觉得学术大牛就像天上的星辰一般遥不可及,但在我们学院,其实有非常多的机会和他们交流学习。老师们一直非常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真正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因此,从大二开始,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每一年都有“导师月”系列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每位同学都可以选择1位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老师,导师月还会提供科研立项大赛等等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深入和大牛们学习交流,同时提升对公卫不同分支的了解。除此以外,我们学院也鼓励大家参与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全国健康科普视频大赛等科研竞赛活动,如果同学们有想法希望尝试,学院老师都非常支持,并作为项目导师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同学拿到国家级的奖项、发表SCI论文。在学院设置的专业课程中,你还会见到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白发苍苍仍在讲台上挥洒汗水的教授们,那个时候,你会感觉除了知识以外,教授们的情怀和热忱也会深深在心里刻上烙印。
如果说高中刚毕业的大家是一颗待萌发的种子,那么公卫学院就像是一个创造优良环境的温箱,而历经五年的浇灌后,种子发芽,又会发现新的广袤天地。在本科前三年,我们的课程以临床医学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以及难度与临床几乎无异,历经严格的临床知识训练后,我们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大三逐渐过渡到以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为主,一直到大四下学期,我们的课程设置都是“满满当当”的。也许会有人问:公共卫生学院为什么要在临床知识上投入那么多教学精力呢?时至今日,我想,也许我能够站在学生角度给一个答案:公共卫生的分支无论是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学、儿少卫生学,这些学科都是建立在医学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扎实的临床基础,更无法去做公共卫生领域的事,如我本科时曾经在妇幼系做儿童自闭症相关的研究,而研究设计的范式其实和临床的精神病学、神经病学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为背景,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也无法做好这个领域的研究。除了课程以外,我们也能通过学院的平台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而科研能力是公卫非常重视的技能,在这里,也建议同学们能够多参与学院举办的“导师月”活动,增进对公卫不同专业的了解,各种科研竞赛如大学生创新、科普疫苗视频国赛等,也应把握机会多多锻炼自己,我相信通过实践,所有的迷茫都会找到终点,答案藏在每一份耕耘中。
医学是值得终身奋斗的事业,我相信每一位到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求学的学子,都会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随着新冠疫情暴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我们期待每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感的青年加入到公共卫生的大家庭中。
关于作者

孙宛怡,2016级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目前保研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肿瘤医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系。
本科期间每年获中山大学校级奖学金,大四获中山大学学科竞赛奖,毕业论文获评优秀。为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获评审第一。身为负责人领队参加2018年科普疫苗视频大赛国赛,获优秀奖。曾为中山大学校学生会学生发展部部长、中山大学校团委礼仪队队长,任职期间工作优异,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社团干部及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也作为公共卫生学院唯一成员参与2019粤港澳高校医学生暑期交流活动,疫情期间志愿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大一曾赴潮州进行支教。
撰稿:孙宛怡
初审:杨文翰
复审:王燕芳
审核: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