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 | 广东围剿“德尔塔”,离不开这支“特种部队”

发布人:范赵钰

前言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而所有参战部队中,有一支队伍与众不同:他们走的路几乎最多,说的话几乎最多,写下的文字也几乎最多;他们见过每一例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走过每一个疫情涉及的区域和楼宇。从感染者家中到隔离病房,及其行动轨迹涉及的每个地方,都是他们的战场。这支特种部队就是我们公卫战士。

——吴晓程校友


  7月5日,随着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广东再次回归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轨道。

  5月21日以来,这个全国经济大省连续发生3起由新冠病毒变异株引发的境外输入关联本土局部聚集性疫情,成为我国内地最早迎战德尔塔变异株的地区。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6月30日,3起疫情社区传播全部阻断。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而所有参战部队中,有一支队伍与众不同:他们走的路几乎最多,说的话几乎最多,写下的文字也几乎最多;他们见过每一例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走过每一个疫情涉及的区域和楼宇。从感染者家中到隔离病房,及其行动轨迹涉及的每个地方,都是他们的战场。

  他们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每次疫情暴发后,他们就化身侦察员,寻找病毒的蛛丝马迹,摸清感染者之间看不见的传播链;又化身战斗员,现场勘察调取痕迹,快速甄别密切接触人员和场所。他们是情报员,要为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快速精准布防提供依据,避免引发更大规模传播;也是教导员和宣传员,动员公众做好自身防护,共同防疫。这一次也不例外。

  “迅速锁定感染源,精准查清传播链。”钟南山院士称赞说,通过及时、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溯源,广州本次疫情涉及的167例个案均明确传播链和流行病学关联,传播链条非常清晰。这也是我国应对Delta变异毒株社区感染的第一阶段战役中,广东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之一。
 

一、“名侦探”秦鹏哲的1次破案

  5月25日晚上11点多,东风西高架桥正堵车。单向两车道静止的车流中,一道身影匆匆跑过,在汽车尾灯涂抹的红黄幕布中留下一道灰色残影。

  他是广州市疾控中心流调专家秦鹏哲。20分钟前,他接到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紧急电话:本土病例2天无新增后,发热门诊主动筛查发现宋阿婆和孙子疑似感染,要求他立刻赶到荔湾区支援流调。

秦鹏哲(后排右一)与公安联合排查监控视频

  秦鹏哲抓起包就往门外跑。为了节省时间,保持电话沟通,他没有开车,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不小心开错路,塞在高架桥上进退不得,情急之下他顾不得遵守交通规则,下车狂奔。路上他一直在和同事探讨流调方案,司机听到后提出免单,他拒绝了,“但是我很感动,给了我力量。”

  “秦鹏哲是广州经验最丰富的流调专家之一,几乎全程参与了2020年以来广州疫情防控的流调工作。不久前才被调去负责慢病管理,暂时离开疫情防控一线。”张周斌说,当晚疫情升级,为应对接下来的高强度流调工作,他紧急抽调秦鹏哲等一批专家赶往一线现场。

  碰头会时间非常短,不到12点,秦鹏哲和同事许聪辉、荔湾区疾控中心副主任蔡明伟等赶到鹤园小区,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对宋阿婆一家开展流调。

  从既有的流调记录看,宋阿婆不是指示病例,她的孙子才是——指示病例即疫情中符合病例定义且最早发现和报告的病例, 宋阿婆是带孙子到发热门诊看病时,与孙子同时筛查出的,所以既有资料认为她是孙子的密切接触者及感染对象,只是因为孙子年幼,宋阿婆和儿媳雷某成为主要询问对象。

  隔离房间不大,一下子进来4个人,加上对病情的担忧,宋阿婆有些紧张。秦鹏哲和她拉起家常,安抚老人情绪。才问了几个问题,他就发现了异样。

  “根据工作指引,我们要从指示病例发现日期前推两天,进行密接及次密接甄别,明确重点场所,供疫情指挥部实施隔离管控和采样检测。”秦鹏哲回忆,孙子一直由宋阿婆带,很少与外人接触,他怀疑宋阿婆可能是更早的感染者,“我问老人家,近期有没有生过病,她说没有。我又问,近期有没有买过药,老人突然想起,前两天确实买过药。”

  微信支付记录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秦鹏哲立刻紧张起来,追问为什么买药,买的什么药,是不是感冒药。老人说,买的是常备药。“感冒药也是常备药,买药说明以前的药没有了,很大可能就是吃了。”他说,经过引导,宋阿婆这才想起来,原来她22日就感觉不舒服,吃过两次感冒药,药没了才重新买。

  预期的传染链条一下子出现反转,基本可以判断,宋阿婆22日已经发病,并传染给了孙子。进一步询问他又有了更大发现,发病当天宋阿婆还去了住在海珠区的妈妈家吃饭。“疫情有可能外溢到海珠区!”秦鹏哲一下警觉起来,立即走出病房给张周斌打电话。后者正在通话中,他立刻在粤政易微信群里说明情况。1分钟后,张周斌来电确认,随后向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汇报。

  当晚,海珠区启动重点区域核酸排查。事实上,25日海珠区发热门诊排查发现的感染者宋某,就是宋阿婆的娘家侄女。后来,宋阿婆娘家又有3人确诊,包括92岁老母亲梁阿婆。由于防控及时,疫情没有出现更大规模扩散。

  当晚的流调也助力佛山市疫情防控。流调中,宋阿婆儿媳雷某说,自己5月24日曾去佛山参加了一场培训,蔡明伟立刻通知佛山市疾控中心。佛山连夜排查甄别,将雷某的密接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随省领导连夜赴佛山督导。27日,一同参与培训的王某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成为本次疫情佛山第一例本土感染者。

  秦鹏哲和战友等人化身侦探,凭借着职业敏感和经验,抓住了唯一的一个线索,明确了传播链条,排除了多点暴发的可能。而这只是广州本轮疫情中流调工作的一个小片段——从广州1个月的防控经验来看,分级分类防控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分级分类防控的背后,离不开科学、迅速的流行病学调查支撑。
 

二、挖地三尺,给防控留下充足时间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战斗伊始。

  5月20日下午,家住荔湾区龙津街道锦龙社区的郭阿婆因身体不适步行至荔湾区中心医院就诊,并按广东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初筛阳性。后经基因测序显示,她感染的病毒为近期出现的德尔塔变异株。

  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疫情处置工作机制,组建联合流调专家队伍,全面细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迅速赶到现场部署防控工作,并成立工作组,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时任副主任陈祝生带队常驻荔湾区。不到2个小时,荔湾区便完成了患者转运、初步流调等工作。

  流调是疫情处置的灵魂,也是寻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通过流调及时掌握疫情,对研判分析疫情、制定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5月21日,广东省委常委会暨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召开会议,要求深刻认识疫情防控长期性、复杂性,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细而又细落实好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前3天基本没睡过觉。”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流调专家蔡明伟回忆,因为对广州市“外防输入”压力下零星散发病例有所准备,且经过2020年的锻炼,大家都有着丰富经验。得益于市疾控中心新冠疫情防控专班的支援,和省疾控中心专家的现场指导,流调取得一定成效。

  5月21日18时50分,荔湾区根据流调确定的密接信息,通报茂名排查在餐厅为郭阿婆送餐的服务员姚女士。24日姚女士核酸检测阳性,但得益于提前发现并纳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未出现扩散风险。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广州就组织卫生健康、公安、社区工作者等力量,成立联合流行病学调查队,围绕涉疫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行“一例一案”“一场所一案”,形成一套成熟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举措,全市病例主动排查率长期保持100%。作为联合流行病学调查队的核心力量,广州市疾控中心新冠疫情防控专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冠疫情防控专班是2020年成立的,全程参与了广州市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人数削减为38人,但一直在运转。”张周斌说,专班被作为黄埔军校,组织中心员工轮训。随着新人成长,老将秦鹏哲、刘慧等先后返回常规业务岗位,有任务可以随时上阵。

张周斌组织流调队员培训

  流调的核心是溯源,从时间长河中打捞真相,工作繁琐而细致,需要时间打磨,而时间和病毒不等人。“我们已经很快,也做得很细致。”张周斌说,Delta变异病毒依然让人措手不及,特别是宋阿婆和儿媳、孙子的确诊,一下把战线从龙津街道拉到白鹤洞街道,甚至是海珠区和佛山。

  “哪怕再给我一次机会,都没信心在前期就把宋阿婆找出来。”把监控视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后,张周斌也有点无奈。宋阿婆与郭阿婆基因测序相同,两人5月19日同在又一间餐厅喝早茶,“双方互不相识,吃饭时隔了几张桌子。仅有的交集,就是宋阿婆曾从郭阿婆身边走过,两人在卫生间共同停留约90秒,这已经超出了现场流调人员根据既往经验能甄别出来的范围。”

  “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力很强。传播速度快,是此次疫情和以往疫情最大的不同;传播力强则体现在通过共同吃一顿饭、短暂的非直接接触就可以造成病毒传播。”5月27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张周斌特别介绍了流调发现的德尔塔变异株特点,希望引起群众的重视,做好自我防护。

  传播速度有多快?一是10天传播5代病例,二是最短传播案例只有14秒。

  特别是第二点。广州市日前公布了一个流调专家多次查阅的监控画面,里面是第三代病例黄某曾与第四代病例鲁某的接触细节:5月25日,两人在鹅公村用餐,分别进入鹅公村卫生间,双方在无肢体接触情况下,14秒就完成了病毒传播。画面显示,黄某走出厕所时并未佩戴口罩,走出数米后才戴上。

  面对这一新情况,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也特别强调:“流调越来越紧,难度很大,要再挖地三尺,给疫情防控留下充足的时间。”

  省卫生健康委迅速组织增援,5月27日从各地市疾控部门抽调180多名流调骨干,与前期到位的省、市、区流调人员,以及广州市公安干警组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团队。秦鹏哲总负责,同事陈宗遒和韩志刚、刘慧等被任命为队长、副队长。在广州市疾控中心,还有一批专家组成数据分析报送组,联合与病毒竞速。

  为了及时、全面、动态排查涉疫人群,广东创新性采用了“围追堵截”策略,即追密接和次密、堵重点场所的潜在密切接触者、截风险场所可能暴露人员、围可能遗漏的潜在风险人群,将流调排查范围一层层扩大。“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多只传染了两代,基本只需要追和堵。”刘慧说。

  本轮疫情之前,流行病学调查只需将感染者发病日期前推2天,期间接触的家人、同事,以及1米之内一同吃饭、开会的人,属于密接。但针对德尔塔变异株感染病例,广东及时更新了密切接触者的概念,要求时间前推4天,在同一个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与感染者曾经相处的人,都是密接。

  按照国家规定,流调报告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他们几乎每次都是4小时内就完成,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队员深夜开展流调

  “根据流调结果,我们发现本轮疫情有几个特点:一是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区域聚集;二是密切接触者还有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三是续发病例涉及的人群构成和活动场所的类型比较复杂。”张周斌说,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广州市提出了三个层级的分类分级防控方案,以期跑在病毒前面。

  第一个层级是病例较多且出现聚集性疫情、传播风险高的街道,作为防控核心圈,实行的“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防控”的剿灭策略,重点排查,确保早发现和防外溢。第二个层级是第一层级之外、存在一定的社区传播风险的荔湾区其他区域,以及越秀、海珠、白云、番禺的部分街道、社区,作为防控警戒圈,实行“内防扩散、高效防控”的围堵策略,避免聚集和降低感染风险。第三个层级是核心圈和警戒圈以外的全市其他区域。

  5月29日,广州市发布第13号通告,正式实施分级分类防控,织紧了一张密集的防疫网。此后,随着疫情发展加大防控力度,实行芳村区域封控管理等,这张网越织越密,最终扭转了战局。
 

三、流调是疫情防控的眼睛,必须守好第一道防线

  “广州人口多,经济发达,人流物流活动大。加上天气炎热,室内开空调更容易造成传播,密接很多,找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现场流调队副队长韩志刚回忆说。

  现场流调队分成13个小组,每队配置12-13人。“最初,我们按去年模式,实行分片区管理。很快我们就改为派单制,来一个病例派一组人,一个组一个病例从头跟到尾。”韩志刚说,派单时会兼顾病例之间的联系,比如病例来自同一个家庭,就尽量安排一个小组跟进。

  随着科技发展,传染病救治手段已今非昔比,但流调不同,仍旧需要一个个奔波忙碌的队员完成海量的调查和分析任务,是真正的“人肉搜索”。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一有空就组织“回头看”,唯恐放过一丝漏洞。

  6月7日凌晨,第6组组长李顺铭接到一个流调任务,病例住在荔湾区东沙街道,与被封控管理的白鹤洞街道不足3公里。初步流调显示,他是另一位感染者的密接,3日自行申请居家隔离,自述5日出现咳嗽症状。

  “我们前推4天排查密接,时间是6月1日。然而,进一步查询核酸检测信息发现,他的采样时间是6月4日,比自述发病时间还要早1天。我们迅速调整追溯时间,发现他5月31日去过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甄别范围一下子扩大了数倍。”李顺铭说。

  “后来我们发现不是外溢,病例也没有传染给其他人,才松了一口气。不过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一定要加强信息核实。”他接着说。在这个病例身上,德尔塔变异株的复杂性也更加显现,大部分感染者接触3-4天就被筛查出来,但该病例从25日接触到4日核酸采样结果呈阳性,已经过去了9天。

  流调工作最怕的是遇到扩散、外溢等不可控情况,最希望的则是能够快速掌握有效信息。在排查一位病例发病前去过的餐厅时,有位店员正好请假,没有被列入密接范围。“综合之前的经验,餐厅的感染风险很大。但餐厅及时提供了监控视频、工作人员清单和消费记录等资料。”李顺铭说,公安协查加上这些材料,很快将该店员列入密接组织排查。

  每个流调小组追踪的病例都是独立的,提交流调报告后,重点场所及流调风险快速分析小组会对其进行专门分析。“A病例和B病例可能是不同的队伍在调查,我们通过流调报告提取病例的活动轨迹,形成数据库,看两个病例是否交集,能够给现场队员线索,再去甄别。”组长马晓薇说。6月8日凌晨,广州公布144个涉疫重点场所或小区,原始数据便出自她负责的小组。

  最初,广州疫情现场流调队办公室设在荔湾区疾控中心的一个会议室,随着支援人员陆续抵达,全队搬到荔湾区体育馆,这里距离疫情风暴中心芳村很近。

  体育馆白天几乎看不到人,深夜却人影憧憧——队员白天在外排查,深夜陆续返回,讨论病例信息、看录像甄别密接、撰写流调报告等。墙上的党旗和桌面的资料,见证了队员们的努力和辛苦。由于每天都是连轴转,经常有队员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队员们讨论流调情况

  “我看着真的很心疼。”秦鹏哲说,疫情最严重时,流调队员连续10天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从上到下,纵使疲惫不堪,也没有人从前线退下,有时实在支撑不住合衣倒在凳子上小眯一会,又马上投入工作。

  第7组组长古羽舟数了一下,自己至少7个夜晚彻夜未眠,最累的时候是随队长陈宗遒出发支援南沙。为了快速摸清传播链条,他连续战斗了两三个通宵。一向爱干净的李顺铭根本腾不出时间洗澡,“一次我连夜排查到早上6点,回去躺下不到1个小时,新任务就来了。”

  也有感觉熬不住的时候。负责现场统筹的韩志刚记得,有一天病例很多,他不停打电话沟通协调,全身都是虚汗,讲话越来越没力气。抬头一看,体育馆空空荡荡,所有的队员都已经派出去,留守的几位队长也忙个不停,没人注意到他的异样。他干脆没惊动别人,自己强撑着,直到战疫结束才当成花絮来说。

  为了调节超负荷的工作量,队员们偶尔也会发些无关紧要的小牢骚,“人这么多,蚊子怎么还这么多!”“好饿啊,不想吃XX快餐了,换陶陶居!”“别去陶陶居,郭阿婆都没去”……短暂的轻松后,又马力全开投入到战斗。

  “有时晚上到家已经凌晨3点,回家后还电话不断。”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回忆,疫情发生后,他被任命为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流调组组长,随之启动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直到6月11日被任命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党委书记。“流调是疫情防控的眼睛,必须守好第一道防线。”他说。

  同样的忙碌和坚守,也出现在深圳、东莞等地。东莞市流调组2分队队长吴德元等人甚至先后参加了深圳、广州和东莞本地的流调工作,在三地之间奔波。省疾控中心专家何剑锋、宋铁、李艳、李剑森、康敏等分别前往广州、佛山、深圳和东莞等地指导,共同守卫家园。
 

四、流调战线上的隐形战士

  现场流调人员不舍昼夜奔忙,后方还有一批隐形战士:在广州市疾控中心的疫情防控指挥中心,80多人组成的数据分析报送组也全天候运转。

  该组下设9个小组:协查、入境、结果报送、风险评估、信息日报、数据分析、密接、信息沟通等,接到初筛信息,每个小组都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开展数据核查、密接信息管理、风险评估,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现场流调是点,数据分析是面。”组长罗雷说,从大量的流调报告中提炼重点信息,对每个阶段的风险点作出精准分析,压力和难度都不小。为了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从去年防境外输入引发本土疫情开始,就有意识培养队员在各组轮转,通过以旧带新,快速熟悉各岗位工作职能。

  李科每个小组都待过,是最熟悉业务的专家之一,本轮疫情期间是数据分析小组组长,负责整理病例信息、绘制传播关系网、建立数据分析平台,推动疫情分析高效快捷。他和组员24小时在线,用极致的耐心和细心保证数据准确、无误,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被称为坚强的“数据守夜人”。

  数据分析小组副组长陈纯负责绘制传播关系图,这是她5月27日自学的技能,作品却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肯定。

  “每增加一个病例,我都要阅读流调报告,梳理病例活动轨迹、追寻可疑暴露点,与现场流调人员紧密沟通,厘清传播链条。同时还参考融入了基因测序结果。”她说。最初关系图是横版,随着病例增多又改成更容易呈现的竖版,为此她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画了一个通宵,起来时发现身体都是软的。

  关系图是不断修改完善的,有时一次新的流调发现,小半幅关系图可能都要推倒重来。最大的一次改动是以黄某为代表的三代、四代病例传播关系。

  初步流调认为,黄某是第四代病例,是在开心人家被感染的。然而,她在绘制传播链条时却发现,部分感染链并不清晰。向专班汇报后,风险评估小组技术指导马钰和现场流调队立刻组织重新查阅监控视频,最终发现,鹅公村才是更早更大的风险点,“相当于把之前三代和四代的传染链条全部推翻了。”

  马钰也是第一批常态化疫情处置专班成员,一个多月前才调回科室。疫情发生后,张周斌再次点将,负责完成每日风评报告、专项评估报告、周报、疫情分析报告,以及临时汇报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撰写。“因为要给政府精确决策提供参考,每一份报告都必须精准严谨。”她说,流调信息随时都会出现变化,如果分析得不清晰、不准确,都可能影响到决策出现偏差。

  以疫情风暴中心的白鹤洞街道为例,封控管理后仍有病例发现,马钰等专家现场考察评估认为存在社区感染风险,建议严格管控。后来,国-省-市三级研判也提出要在社区管控方面进一步严格,6月6日起,白鹤洞街道重点风险人群2000多人转运到集体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

  走进指挥中心,办公桌上放着厚厚的流调报告,笔记本里是记载着密密麻麻的信息,电脑里运行着不同的软件。“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战胜对手,只有分析准确才能给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不失时机地阻击疫情。”张周斌说,这是一份相对枯燥的工作,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实验室结果报送小组组长范淑君计划去年初回山东老家摆婚宴,结果疫情暴发;今年刚想请假,再次遭遇疫情。两次她都毅然决定推迟婚礼,投入战斗。“同事都怕我再提结婚了,每次一提都出事,他们宁肯不喝我的喜酒。”她笑着打趣。

  数据分析报送组的另一位组长陆剑云和妻子马晓薇也是同事,去年抗疫,两人并肩在前线奋战100余天,3个月仅见了儿子一面。如今广州本土疫情再起,他在后方,妻子在现场流调队,又一次共战新冠。现在儿子5岁半了,没有父母陪伴在旁,也不怎么哭了。父亲节那天,幼儿园录了一个小视频,老师问爸爸什么时候最厉害,镜头下的小男孩抿着唇,低下了头,好一会才说:“(抗击)疫情的时候最厉害。”
 

五、“快、狠、严、扩、足”要诀里的流调

  “面对这次更加狡猾的病毒、更加来势汹汹的疫情,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的大力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寻求防控策略、防控路径和防控方法,不断深化对变异病毒传播规律的认识,不断调整完善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全力打赢这次疫情防控硬仗。”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医疗救治组组长、疫情防控组组长段宇飞说。疫情发生后,省主要领导迅速作出指示,启动应急响应,部署疫情处置工作。坚持提级指挥,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度指挥。广州、深圳及相关地市报告疫情当天,省卫生健康委立即派出由委领导带队的常备工作组驻点指导,设立流动指挥车直插疫情相关地市一线,并派出疾控和流调两支专家队伍现场指导,确保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高效协同、快速响应。

  回顾这次疫情防控历程,段宇飞强调,广东主要是在“快、狠、严、扩、足”五字防控要诀上下功夫。

  其中,“快”字诀包括坚持和落实卫生、公安同时赶赴现场、同时开展调查、同时处置疫情的“三同时”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机制。随着对病毒传播规律认识的深化,制订三版新冠病毒关切变异株本地疫情应急调查处置指引,提高流调、排查、管控工作标准和要求,实行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同步送院、同步复核、同步流调、同步管控的“四同步”处置机制。强化社区“三人小组”作用,推动流调、排查、管控等防控措施在基层神经末梢落地执行,织密织牢基层防线等。

  “狠”字诀强调充分运用询问调查、大数据排查等方法,全面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和潜在风险。一旦有初筛阳性个案,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

  “足”字诀强调全省一盘棋,调度全省最优质资源、最强技术力量,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其中紧急抽调13个地市及委直属单位流调队员296人,支援广州、深圳等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省、市、区流调队伍无缝对接,疾控公安后台合署办公、前线混编作战。”

7月1日,数据分析报送组集体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广东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然很大。”段宇飞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坚持底线思维,以小概率思维应对大概率事件,慎终如始、铆足精神、迎难而上,落细落实各项疫情应急处置措施,坚决维护来之不易的抗疫战略成果,努力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文中所提的康敏、吴德元、李科、陆剑云、刘慧等均为我院优秀校友。
 



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贺林平)
初审:周天蓉
复核:王燕芳
审核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