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新老师 | 专职研究人员到副教授的成长之路——卫生管理学系王欣
编者按
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人才倍增”计划,广聚天下英才、建设一流队伍,以专职科研系列人员与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成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军。学校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实行分类评价机制和“代表性成果”制度,促进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青年学术骨干,并进一步成长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青年人才。公共卫生学院特推出“【你好,新老师】专职研究人员到副教授的成长之路”系列推文,展示这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的精彩风貌,为学院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的成长提供经验参考。
本期为大家介绍2021年7月由特聘副研究员成功转聘为副教授的王欣老师。
个人简介

王欣,2017年4月作为特聘副研究员加入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7月通过转聘途径晋升为副教授。近年来从事卫生体系与政策研究,具体方向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整合型卫生服务的制度设计、实施和效果评价,居民对整合型卫生服务的认知和偏好等。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等SCI/SSCI期刊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专项(一般项目专题)1项。未来将进一步从供需两侧为卫生体系及其服务整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优越平台,助力成长
在博士毕业时,了解到中山大学专职研究人员制度可以为初出茅庐的青年博士提供优越的成长平台,了解到广东省求真务实的卫生改革魄力与能力,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中大。
入职后,在团队负责人的支持下,我很快找到研究现场得以继续深化自己硕博阶段的研究。学校、学院、系里和团队共同为专职研究人员搭建了优越的综合成长平台:学校的专职研究人员转聘制度为我搭建了转为专任教师的桥梁;学院积极支持和鼓励我走上辅导员岗位,在接受锻炼的同时参与人才培养;我所在的卫生管理学系积极支持我担任教学秘书,熟悉本科生教学管理工作;团队负责人带领我参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决策咨询项目,在丰富科研经历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突破自我完成以上工作,既帮助我在同等资历青年研究人员中建立了成长优势,又使我在服务学生、服务同仁、服务地方卫生发展中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让我从“科研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青年教师。

挣脱迷茫,砥砺前行
从博士生到专职科研人员再到副教授的转变,是个不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也曾面临过学术研究方面的迷茫。这两句话帮我在短时间内转挣脱迷茫换压力、坚定自我:一是“脚踏实地,行稳致远”,二是“深入国内实践,与国际前沿同行”。
迷茫主要来自对研究方向或目标的不明确,每个季度我会思考自己的研究现状、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实现路径,以“两点一线”为指导、以求真的态度继续坚定作踏实的工夫。相比我院其他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注重来自实践和服务实践。入职四年来,对广东省众多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的调研以及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探讨,促使我去思考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契合需求牵引、是否能够突破科学和实践瓶颈,如何才能真的服务于我国和地方卫生发展决策。

心怀感恩,乘风破浪
走上新岗位之际,回首入职公共卫生学院的四年,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优越研究平台、感谢科研团队给予的自主研究空间,使我可以一直在自己坚守的科研领域里深耕;感谢专职科研和博后办公室优秀伙伴们的携手同行;感谢卫生管理学系师生们的鼎力相助;感谢作为辅导员所带班级同学的共同成长。
新岗位对我提出了更全面也更高的要求,需要兼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未来,我将带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继续杨帆: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育人理念,肩负起立德树人使命;以“四个面向”为基本导向,继续坚守我所热爱的科研方向,从供需两侧为卫生体系及其服务整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服务国家和地方卫生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撰稿、配图:王欣
初审:陈霞
审核:夏敏、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