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
为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经研究,制定本建设指南。

一、建设目标
经过10年左右时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培养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人才的能力,提升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能力。
二、建设原则
(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国家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重大需求,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导向,助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二)面向学科发展前沿。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围绕公共卫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能力。
(三)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完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使命担当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四)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聚焦全球健康关键问题,积极开展全球公共卫生合作,加强国际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助力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三、建设内容
(一)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
1.加大多层次多类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健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立发展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提升学术型博士生的理论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2. 改革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公共卫生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将人文社科、工程科学、数据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强化学生病原学鉴定、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等知识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
(二)建设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新高地
3.搭建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平台。聚焦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主要健康决定因素,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加强重大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和重大职业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精准预防关键技术的研究平台建设;推动影响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职业因素、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研究平台建设。
4.推进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前沿领域间科技合作,发挥多学科集群优势,开展协同攻关。
(三)开拓公共卫生师资发展新途径
5.打造质量结构双优师资队伍。加强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带头人、中青年学科骨干为核心力量,专业实践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校内外教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建立专职教师到疾控部门、医疗机构等公共卫生相关实践部门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制度,聘请公共卫生行业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四)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新高度
7.增强智库咨询服务能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公共卫生智库,面向国家及全球公共卫生与重大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组织力量集智攻关,开展公共卫生政策、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应急管理机制等研究,为循证卫生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8.创新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模式。建设公共卫生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公共卫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五)创建公共卫生教育管理新机制
9.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公共卫生院系固有边界,加强公共卫生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公共卫生学院与疾病预防控制、医疗等相关机构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创新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发展。
10.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公共卫生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创新以人才培养成效、科技创新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六)开创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新局面
11.推进教育科研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与世界一流公共卫生学院的实质性合作力度,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联合培养。
12.深度参与全球健康事务。加强与卫生健康领域国际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撰稿:周天蓉
初审:陈霞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