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课程《全球卫生概论》进行“跨学科+行业导师”教学改革初探
2022年4-6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课程《全球卫生概论》突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初次尝试通过邀请多位行业导师和跨学科导师加入课堂对话,意在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思维,引导学生课堂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结合的认知方向,并获得学生较好反响。
一、跨学科+行业导师精彩分享
《全球卫生概论》课程自2019年起面向预防医学和护理学本科生联合授课,本期课程特别邀请了曾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计划管理司司长的刘运国教授、曾任全球基金新兴经济体司司长的许铭研究员、现任世界银行的卫生经济学家张逸博士作为行业导师,我校国际关系学院的王学东副教授作为跨学科导师参与课堂授课。

在本期课程中,行业导师和跨学科导师精彩分享了各自的经历与感悟,开展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经历和体会”、“个人的角色定位与国家利益”、“全球卫生机构中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国家如何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四个主题汇报。通过学生与行业导师、跨学科导师的面对面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和与行业实践结合的意识,还拓展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并丰富了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多样性。

行业导师、跨学科导师的评教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经过交叉学科和行业导师的授课,不仅对全球卫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均有所提升,而且全球卫生相关的学习热情和就业意愿有所增加。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杨春雨同学说:“《全球卫生概论》课程创新地引入了跨学科导师、行业导师的授课,开拓了我们的知识面和眼界,也给大家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引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团队协作完成全球卫生案例整理与汇报
《全球卫生概论》课程将参与课程的130名同学分为15组,对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案例进行整理与汇报,由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研究中心的师资团队顾菁教授、郝春副教授、课程负责人廖婧副教授、李菁华副教授和赖颖斯副教授提供全程指导,以期通过案例的整理汇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对外输出了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支持受援国不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真正做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努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通过为期9周的课程学习,同学们们合力完成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援助非洲岛国科摩罗抗疟”、“中国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以及“加纳改善儿童‘生命初始1000天’喂养项目”四个主题的案例整理。通过组内和组间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友爱互助的精神。

在最后一堂课上,同学们就各自的主题进行精彩汇报。汇报结束后,由各位指导老师从主题选取、基本内容、汇报表现和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各个汇报组的汇报表现逐一点评,并对小组的案例组织提出了建议。

三、团队责任共同体纳入课程测评体系
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的本科课程《全球卫生概论》最终测评由线上测试、小组案例汇报和小组案例写作三部分构成,三分之二左右的同学都成绩优良,其测评成绩与团队协作精神息息相关。

本次课程将团队合作纳入评分体系,意在强调全球卫生的核心精神,用全球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作为此次课程的谢幕: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亟待培养一批有全球视野、有专业背景、有多学科交叉理念、并且有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全球卫生概论》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授予全球卫生学科知识的同时,开阔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丰富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案例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从青年人的角度为全球健康提供崭新的思路和创新性的想法,为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添砖加瓦。
撰稿:颜欢畅、郝春
配图:颜欢畅、罗锐
初审:王庆
复核:王燕芳
审核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