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卫士在行动 | 校园抗疫排头兵:志愿服务见证青春力量
前言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日记中的这句话跨越时空,在新时代里绽放着璀璨的光芒,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奉献自我、投入志愿服务。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让新时代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公共卫生学院团委特开展“播撒青春热血,争做时代雷锋——学院优秀志愿者访谈系列活动”。此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多位学院优秀志愿者分享他们多彩的志愿服务故事。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苦难烙印在了国人的心上;但同时,却也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我们首位采访的志愿者,是学院抗击疫情的排头兵,是与病毒赛跑的“狙击手”。他便是曾6次担任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特殊贡献奖获得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胜浩同学。

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胜浩
一、从初出茅庐到游刃有余
“多次角色转变,10次支援流调工作,6次负责流调队伍招募和组织,累计参与抗疫志愿服务近600小时!”

早在2021年5月,新冠疫情冲击着广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当时抗疫任务艰巨,志愿者严重不足,王胜浩同学快速响应政府号召,在学校周边社区担任志愿者。作为初出茅庐的“逆行者”,他的内心也十分忐忑:面对来势汹汹的delta毒株,如何在自我保护的情况下参与抗疫服务?面对如此严肃紧张的工作,该如何适应、克服困难?尽管如此,作为公卫学子的他却从未想过退缩,“既然选择公卫专业,便不能想着往后退!这是公卫人的责任,也是我们青年人的担当。”怀揣着这样一份初心,他协助社区进行秩序引导工作,并挨家挨户地去拜访社区中的老年人,讲解新冠疫苗的作用,引导更多老年人及时接种疫苗。不久后,佛山市与广州市荔湾区疫情暴发,在学院组建流调志愿服务队时,他第一时间加入了支援佛山市的志愿者队伍。在那里,他对疾控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2022年初,Omicron迅速传播,广州作为人口流动性较大、且人员较为密集的一线城市,多轮本土疫情先后暴发,广州疾控不堪重负,请求我院师生支援,王胜浩作为曾参加抗疫志愿服务的富有经验的志愿者以及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快速参与到统筹志愿队伍组建以及抗击新冠疫情服务中来。他用8个字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概括:环环相扣、不能犯错,从电话流调到落实管控,每个环节都要细心。他还将这份工作形容成“边防战士”,意为时刻准备、时刻待命:有时从早上7点到凌晨2点,都需守在电话旁,时刻关注疫情动态,王胜浩同学回忆起那段紧张和担忧相互交织的生活时说:“那时候觉得,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的半年间竟能参加多达十余次的抗疫志愿服务,面对每一次志愿工作他都兢兢业业。作为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成员,约一年间,他共组织800余人次参与流调工作。海珠区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他在20分钟内集结82名学生志愿者,短短5个多小时,调查3000多名流调对象,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流调任务。在流调现场,他是众人的“大师兄”,也是大家的“百事通”。多次抗疫志愿服务经历,让王胜浩成长良多,从初出茅庐到游刃有余,现在的王胜浩,已经是同学们眼中流调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士”。回望这一年,他说后来工作的状态与初次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状态略有差别:多了一些自信,多了一些从容,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工作一次两次也许是新鲜、但坚持一年两年则是一份担当、一份热爱。

二、从发现问题到突破瓶颈
“如何高效完成一次流调?这个问题从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便萦绕在我的脑海”。
王胜浩同学说:每一通电话流调中,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消流调对象的顾虑,从“喂(wéi)”到”喂(wèi)”的转变,是我们站在流调对象的视角考虑问题、组织语言的思维转变,是打开电话流调第一道关卡的钥匙。这把“钥匙”看似并不起眼,却是通过观察思考、多次实践后得到的,并对电话流调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在深入基层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王胜浩同学发现基层抗疫服务机构普遍对Excel软件比较依赖,但对其使用并不熟练,导致基层组织服务的效率比较低。观察到以上问题后,他积极向单位的技术老师请教,与其一同总结并整理出《Excel操作技巧》。同时,他组织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同学一起探讨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共同编写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技术指南》,其中包含电话流调过程和细节技巧、大数据协查、流调系统的维护、核酸检测送检样本登记、风险可视化等多项内容。这一指南为新志愿者快速入门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帮助。

三、见证成长也收获感动
谈及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收获,王胜浩同学回答道,一方面是综合能力的提高,即在工作过程中磨砺而来的抗压能力以及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成长:是对“党员”二字更加深刻的认识,是对“责任”二字切身的体会。自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王胜浩同学就时刻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在抗疫一线接收党组织考察,成为一名入党发展对象。虽然在服务过程中,王胜浩同学也曾倍感压力,但他知道在他的身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他最大的底气,让他不畏困难,勇敢前行。
关于如何鼓励更多青年人投身志愿服务,王胜浩同学认为,志愿服务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应更多地去思考时代需要什么、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将志愿工作落到实处,吸引更多志愿者,让微光点点,聚而成炬。

撰稿:刘梦婷、江欣然
配图:王胜浩
初审:陈霞
审核:王燕芳
审核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