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师生讲廉洁故事 | 胡孟璇:廉洁奉公,守正创新的卫生统计学先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中山大学纪委深入开展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联合学校团委及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挖掘古代先贤、革命先烈、时代楷模、身边榜样的清廉事迹,举办“清风廉韵——百名师生讲廉洁故事”活动。通过领导人员、年轻干部、教师、医生、学生代表讲述廉洁故事,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清风正气、崇德尚廉在校园蔚然成风。
我们将陆续推送我校师生讲述的100个廉洁故事。今天的故事是《胡孟璇:廉洁奉公,守正创新的卫生统计学先驱》。
讲述者:公共卫生学院 廖婧副教授
胡孟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统计学和肿瘤流行病学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1、第2和第3届成员,也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医学统计学系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胡孟璇教授一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时刻心系人民健康,她高尚宝贵的精神品质为莘莘学子树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榜样。

心系人民生命健康 坚定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
1923年11月,胡孟璇教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3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开始从事临床医学工作。解放之初,由于长期战乱和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鼠疫、伤寒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胡孟璇教授深刻地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临床治疗。于是她毅然响应国家“预防为主”的号召,放弃了临床工作,坚定地投身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专攻卫生统计学。在建国初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设施简陋、技术水平落后的诸多难题。彼时,全国范围仅哈尔滨、上海、山西、四川、武汉五个省份各有一所学校建有公共卫生系,“重临床,轻预防”的理念使得公共卫生系的开设遭遇了诸多困难。尽管如此,胡孟璇教授联合何志谦、周炯亮等教授,以“先上马,后加鞭”的方式在中山医科大学建立起了囊括卫生统计学、营养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等多个二级学科的卫生学系。建立初期,由于编制、师资的缺乏,每个学科仅有一名负责教授。胡教授作为卫生统计学的主要负责人,曾多次前往省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为临床工作人员免费讲解统计知识,推广卫生统计的应用。同时,由于人才匮乏,胡教授还兼顾重建流行病学教研室的重任,从教学教材到实验器材的准备,胡教授均亲历亲为。作为我校卫生统计学的创始人,胡孟璇教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卫生统计学人才。

大公无私,矢志奉献于学科发展
在那个只能依靠纸耕笔算的年代,如何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统计学中的大量运算,是胡孟璇教授面临的首要挑战。凭借着多年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她敏锐地看出了计算机在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1980年,她远赴法国里昂国际肿瘤研究中心进修,并在此期间省吃俭用攒下了5000美金购买了一台电子计算机,并捐献给了学校。这是学校的第一台台式计算机,它书写了卫生统计学学科发展的新篇章。胡孟璇教授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积极尝试多学科交叉 创新开拓科研之路
上世纪80年代,胡孟璇教授常常带队下乡,在中山、四会等地建立了肿瘤研究现场队列,并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起推动建立了当地的肿瘤防治研究所、肿瘤三级防癌网和肿瘤登记制度,为我国肿瘤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1986年胡孟璇教授还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届Cox模型研讨会。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讨论了Cox模型的理论基础、应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技术等问题。此次会议为推动Cox生存分析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预防医学事业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石。胡孟璇教授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为该学科在国内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她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卫生统计学事业,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辛勤耕耘,在教会我们做学问的同时,更告诉了我们做人的真谛。
“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去创新、去发展,把预防医学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胡孟璇教授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和希望,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漫漫求学路上永葆初心、淡泊名利,积极投身奉献于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转载来源:中山大学纪委
文稿整理:公共卫生学院 王旭 唐夕佳 田甜 李博宇
文稿指导:公共卫生学院 林爱华 曾芳芳 顾菁
录音:公共卫生学院 廖婧
音频剪辑:公共卫生学院 朱淑明
参考资料:公共卫生学院口述历史访谈资料
图片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初审:朱淑明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