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卫 | 三栖人才实验班学员周梓峰:在实战中得到全面锤炼
2022年9月,来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周梓峰成为首个“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的一员,近两年里,他除了学习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更多的时间则是深入一线参与专业实践。
“新冠疫情期间,累计服务146小时,获评四星志愿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公共卫生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周梓峰说。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参与了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相关调查、登革热疫情现场督导及病例统计分析等工作,“这些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应急处理能力、沟通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周梓峰说。
面向“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广州市疾控中心组织了有针对性的科研训练,通过为期一周的传染病监测预警预测能力提升实践操作培训,对登革热、流感等传染病进行建模预测分析,提升学生们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这些培训,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科研的热情。”周梓峰说,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与撰写了多篇科研文章和疾病监测预警报告,不仅提升了自身科研能力,也为广州市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度参与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监测、实验室检测等多项公共卫生实践,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自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目前正在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接受联合培养的陈志涛有着同样的体会。
来到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后,陈志涛的学习涉及多个方面:参加中心多个业务部室组织的理论授课,内容涵盖业务分工、日常工作及现场处置等;参与多个业务部室的实践项目,如广州市居民黄曲霉素内暴露水平调查、结直肠癌筛查项目随访,同时还学习了环境调查中的水源采样和空气采样方法等;结合毕业课题内容,利用深入一线的机会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跟随业务科室参与多环节、全流程的工作,从物资准备,到现场的调查、采样、送样,再到数据分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和分析报告,让我们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提升了我们作为‘公卫人’的意识。今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相信自己会更有底气,能够快速适应和融入各项工作。”陈志涛说。
中山大学和广州市疾控中心共同探索的以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以实践锻炼为主的培养模式,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带来多方面助力。例如,通过参与不同的公共卫生实践,学生能够接触到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学生亲身参与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锻炼了快速反应和危机管理能力。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转载来源:健康报
初审:王庆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