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吴仿东:六载执笔不辍,一片仁心科普
● 被访校友姓名:吴仿东
● 入校时间:2007年
● 毕业时间:2010年
● 就读院系:公共卫生学院
● 专业:公共卫生(非全日制)
● 工作单位、职务: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 采访人:王钰、侯思涵、黄金滢、刘佳旺、谢惠贤、钟嘉欣
● 作者:王钰、侯思涵
● 采访地点: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校友简介
吴仿东,籍贯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2003年本科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2007年来到中山大学,成为一名在职公共卫生研究生(MPH)。先后担任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社区卫生科副科长、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现为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7月8日上午,我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钰、侯思涵、黄金滢、刘佳旺与2022级本科生谢惠贤、钟嘉欣前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卫中心开展校友寻访活动,与校友吴仿东就中大记忆和健康科普创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回首往昔,笃志前行
当吴仿东校友谈及与中山大学的初见时,他的语气中仍带着一份清晰的敬意:“那是我第一次踏入北校园,绿瓦红砖、古木参天的学术殿堂如一位沉稳睿智的老者,静卧于都市。”令他肃然驻足的,是庄严矗立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先生目光如炬,手持书卷,基座上“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十二字箴言,照进心底。红砖老楼静立两旁,林荫蔽道,仿佛无声地讲述着这里百年的医学传承与生命重量——也在那一刻,一颗属于公卫人的责任种子,悄然落进他的心田。
回忆起在中山大学度过的学习时光,校友的语调中流露出怀念。“因为喜欢摄影,我主动和几位同学一起承担了班级的宣传工作。”他笑着说,“每次有大型活动,我就跑前跑后为大家拍照,虽然忙碌,却特别充实。”在他记忆中,范瑞泉老师和杨燕老师的亲切关怀、郝元涛老师深入浅出的统计课,以及任泽舫老师细致的论文指导,都成为那段岁月中难忘的风景。他提到“能够在工作多年后重新坐在教室里学习,实在是一种幸运。”从化的师生拓展、与07MPH班精彩的篮球赛、毕业论文答辩时的紧张与激动——这些情景仍生动地留在他的脑海。
谈及这段求学经历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吴仿东校友认为意义深远。“工作数年后重返校园,我带着具体问题来,而中大给了我答案。”在重返校园之后,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政策等课程不仅帮助他填补了知识空白,更重塑了他理解和应对公卫问题的科学思维。尤其是硕士论文的撰写过程,扎实地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让他跳出了以往零散的经验主义,构建起坚固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此外,中山大学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同学,我们既是学业上互相砥砺的伙伴,如今也成了事业上相互支持的挚友。”他表示,与学院专家教授的交流,更使他得以窥见学科前沿,这些宝贵的师生情谊和校友网络,成为他职业道路上持续助力的无形财富。最后,他特别提及,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与公卫人“预防为主、群体健康”的理念一脉相承。他说“这份使命感持续激励着我,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保持热忱与初心。”
执笔为剑,从零到一
2018年,校友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发现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大多数居民对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之甚少。同时,他目睹了许多年轻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前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作为一名公卫医生,他虽不能像临床医生那样为病人开具治疗处方,但他深信“防病于未然”才是更具普惠性的“社会处方”。
面对专业健康知识传播的困境,吴仿东校友意识到传统文字科普材料存在局限性。“如何让专业的公卫知识打破圈层,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尝试漫画创作后逐渐清晰。他发现,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人人能看懂的视觉语言。
2019年,怀揣着对科普事业的热忱,吴仿东校友拿起电子画笔,在工作之余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他的首个作品《漫画解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运而生。自推出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反响,这样的健康知识,让民众看得懂,也记得住!
从最初的铅笔手绘,到平板电脑绘制,再到如今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吴仿东校友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自我。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绘画技巧,钻研形象设计,从素描基础到数字绘画,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视觉表达体系。作品形式也从单一图像扩展至视频与动画等多种媒介,让健康科普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在这背后,是他投入大量业余时间自学绘画、钻研形象设计,不断思考如何以简约又生动的视觉形象,将严肃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又轻松幽默的内容向公众传播。如今,吴仿东校友的科普漫画已形成独特风格,并获得广泛认可。他成为《健康报》特约科普作者,每月定期发表作品;出版了个人漫画集,并创立了专属科普公众号“吴医生健康科普”,持续为公众提供有趣又有用的健康知识。从零开始的自学之路,到如今的多平台传播,他作为一名公卫医生用一支画笔,开辟了一条健康科普的新路径。
初心如磐,科普为民
在访谈中,吴仿东校友也强调:“健康科普是公卫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作为公卫学生,必须要努力掌握健康科普的基本技能。”自2019年国家启动“健康中国行动”以来,健康科普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他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工作之余持续参与各类健康科普赛事,以专业能力和创意表达屡获佳绩。参加比赛可以检验作品的水平,也可以与同行同台竞技,寻找差距。他荣获2020年广东省“十大健康传播大使”称号,也多次在广东省健康科普大赛(广东省卫健委主办)、南方健康科普大赛(医协会主办)及新时代健康科普征集大赛(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五部门主办)中获奖。
吴仿东校友提到,虽然在进行科普创作时,也有遇到过不少挑战,比如缺乏合适的创意点,不清楚何种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通俗化等,但是他始终坚定自己的初心,在他看来,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并不只是因为热爱,更来自公卫医生的职业使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健康科普便是公卫医生开出的“公卫处方”,当看到自己的科普作品顺利帮助居民解答健康疑惑,个人作品得到多方认可时,他都倍感自豪,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价值所在。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唤醒更多同行者的意识,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因此,他开始了“授渔”之路,开设培训班,将积累的漫画创作技巧、科普文章撰写心得与医疗界的同行们分享,希望帮助更多医务工作者掌握这门“翻译”艺术,共同壮大健康科普的队伍。
此外,吴仿东校友还将科普与科研结合,他申报的《手绘漫画在健康科普中运用》案例成功入选由新华网主办的“2025健康促进大会暨健康促进实践案例推广”活动,积极探索科学普及+艺术表达的创新路径。
未来,吴仿东校友希望能够进一步整合辖区社卫中心等各方资源,推动健康科普联盟或基地的落地,吸引更多的公卫医生与学生加入到健康科普的队伍中,以更丰富更精彩的科普形式,传播更有价值的科普内容,开好“公卫处方”,为“健康中国2030”持续贡献力量。
校友访谈收获
我们有幸访谈吴仿东校友。了解到他个人从事健康科普的经历,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公卫人的使命不仅在于防治疾病,更在于用创新方式传递健康。学长以画笔为剑,从零开始,六年时光中,不断突破技术与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易懂、易传播的视觉语言,让我们明白科普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扎根现实、服务大众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经历激励着我们,未来也要握紧手中的“笔”,用属于我们的方式,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配图:王钰、侯思涵
初审:李永强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