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基层绽放 | 忠诚为民铸警魂,扎根藏区献青春
张川,男,汉族,1993年06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江津区人,201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医学硕士,同年作为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选派到四川省公安厅工作,2020年12月由省委组织部选派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龙康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淬火磨砺铸警魂
2019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张川毅然地选择回到西部,投身到西部建设中去。从学校门到机关门,脱下白大褂时,他有过犹豫,学医八年,难说再见。但他始终记得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们曾经拍着他的肩膀,勉励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拘泥于地域、职业,努力做到“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于是,他将“天使白”换成了“平安蓝”,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立志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2020年初,刚入职半年,新冠疫情袭来。在疫情阻击战最吃紧时,预防医学专业的他看着昔日的同学们,驰援武汉,勠力同心,在海关、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线战疫,他深受触动,那一刻他真想重新穿上防护服与昔日同学并肩作战。但是,既然选择了一身藏蓝,他明白,他有自己的战场。于是,他主动申请到疫情防控卡点、宾馆等密集场所进行疫情排查,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在不同的战场共同筑起疫情的防护墙,为人民健康、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在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作为新入职的非公安专业民警,他聚焦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水平,在成都市青羊区少城派出所随岗锻炼三个月。期间,他累计参与接处警200余起,参与处理刑事案件5起、行政案件56起,成功调解群众纠纷5起,独立完成讯问笔录2份、询问笔录13份。犹记第一次抓捕吸毒人员的惊心动魄,第一次调解群众纠纷的手足无措,第一次提讯审问的谨慎忐忑。而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让他深刻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大学生到人民警察,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尽管尝遍酸甜苦辣,他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淬火重生”方能铸就忠诚警魂。

接访群众不言难
2020年底,张川被省委组织部选派至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龙康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刚到九寨沟的时候,艰苦的条件让他错愕,四处是地震后的疮痍,洪涝后的路垮了半边,云被拦在山腰冻成雪。在第一天的选调生动员会后,为了解九寨沟县基本社情、民情,进一步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他申请到县信访局跟岗学习。
在信访局的三个月,他累计接访群众100余次,参与信访协调会20余次,进村入户1次。遇到过“炮仗”式的信访人,遇到过上访“钉子户”,遇到过来势汹汹的“信访团”。刚开始,面对这种局面,他内心十分忐忑甚至有些害怕,但在前辈同事的言传身教下,他渐渐的就“开窍”了。把自己当老百姓,才能找准切入点。他坦言: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花言巧语说再多,群众不相信就是空话,不如倒上一杯热茶,耐心的倾听信访人的诉求。在他看来,群众最大的认可就是不把他当作干部,而是叫他“小张”。通过组织信访协调会,为信访人解决实际问题,看着他们笑着脸踏出信访大门,他觉得一切都值了。每当这时,作为中大学子,孙中山先生的告诫尤在耳畔:“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

乡村振兴在路上
2018年,九寨沟县全县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再出发。张川所在的龙康村,平均海拔2063米,人口以藏族为主。为尽快摸清“家底”,遵循“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他发挥研究生期间开展人群调查的专业优势,编制村情调查问卷,走进村民家中面对面聊家常。他说:想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就得改掉“城市病”和“书生气”,做到入户不带杯子、吃饭不擦筷子、坐下不抹凳子,不嫌村民不懂文化、不懂政策。此外,他还作为列席代表参与了九寨沟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全县“十三五”建设成果、“十四五”奋斗目标和2021年重点工作有了清晰认识,为推动乡村振兴锚定方向。

在九寨沟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他扎实推进生态治理和垃圾分类工作,同时紧跟龙康村驻村的镇领导,前往临近的永竹村考察“网红”景点彩虹桥、上四寨村观景平台的设计与施工,边看边听边学如何围绕藏族文化,打造精品特色旅游。他希望用两年不长的时间,踏踏实实为九寨沟的老百姓做几件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90后选调生,张川坚信只要目标明确,无论是搭“绿皮火车”,还是搭“动车”,总有一天会抵达终点。未来,他将围绕治蜀兴川和乡村振兴大局,践行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在基层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概,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罗傲
初审:杨文翰
复审:王燕芳
终审: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