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电子白皮书(中山大学,预防医学专业)

发布人:朱淑明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内创办最早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之一,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中山大学品牌专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秉承中山大学医科教学“三基、三严、三早”优良传统,形成“宽人文、厚基础、强专业、重融合”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心怀民众健康,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领军人才”为目标,使预防医学专业建设成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国内居于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毕业生主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职业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等部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约100人。按照“教学一体、以教带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流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人群健康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
  毕业生应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临床主干课程,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具有从事群体和个体预防保健工作的能力;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开展疾病防控的能力;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开展人群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疾病监测、疾病筛查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卫生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预防医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本专业学制五年。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毕业规定学分,德、智、体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的学生,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三、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两个核心框架,注重“夯实基础、综合培养与强化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吸收、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的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军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英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程,并要求修读一定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二)学科专业课程:由“大类基础课、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教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有机结合。
  1、大类基础课参照医科大类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平台课程,以及基础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基础、医学导论等课程;
  2、按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分子医学技能、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生理科学、医学伦理学、媒介生物学、实验生理科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临床医学教育包括临床理论、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修读的临床理论课程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等,并进行临床见习以及临床实习。
  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儿少卫生学(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等,以及卫生分析化学、健康教育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卫生法规与监督、卫生经济学基础、妇女保健学、全球卫生概论等多门专业提升课程;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教学、现场参观、专业实习、实践技能演练大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实践应急处理能力。

四、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年龄结构合理、高素质、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教授31人(41%)、副教授43人(57%)、高级讲师1人(1%)、专任教员1人(1%)。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1名。学院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发展提供优质师资和良好平台。师资队伍的详细介绍见学院网站链接http://sph.sysu.edu.cn/professors。

五、教学条件
  1、一体化、多功能、资源融合共享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既作为院内各学科实验教学的公共平台,同时也是学院本科生进行开放性实验、自主性探索和科研学习的延伸,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学习实践平台;组建“公共卫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大型仪器、高危现场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升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禽类交易市场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采样操作虚拟仿真实验”获评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2、涵盖省、市、区三级的教学科研基地共27个(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卫生监督所5个、职业病防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慢性病防治院1个),学院与基地双方在科研合作、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拓展多方位交流与协作,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拔尖创新公共卫生人才的目标。
  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中,卫生毒理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信息学实验室、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卫生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初  审:刘静
审  核:王庆 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