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新老师】专职研究人员到副教授的成长之路

——流行病学系杨音

发布人:范赵钰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专职科研系列人员与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成为学院师资的生力军。

  公共卫生学院特推出“【你好,新老师】专职研究人员到副教授的成长之路”系列推文,展示这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的精彩风貌,为学院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的成长提供经验参考。

  本期嘉宾为2022年5月由特聘副研究员成功转聘为副教授的杨音老师。


个人简介


  杨音,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副教授,转聘前先后任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和特聘副研究员,2022年5月转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在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效应、疾病负担以及机制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Public Health、Genome Bi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课题资助。
 

  问:您在中大从事博士后和特聘副研究员的工作期间,学校、学院和团队对您有什么帮助?
  答:中山大学人性化的转聘制度对于刚毕业步入工作的博士非常友好,让我们有一段可以充分专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和特聘副研究员工作的这几年,是我科研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
  学院也为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为帮助我们提升科研能力,学院经常邀请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为了解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院领导会定期安排茶话会与我们交流谈心。学院的关爱,使我们充满力量并快速成长。
  进入林华亮教授团队后,我主要开展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效应和机制研究。在团队负责人的支持下,我顺利地找到了合作单位并开展了这些研究。在研究开展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获得了多个项目的资助,也为后续更深入地开展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所在的团队工作和学习氛围非常融洽,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我的科研之路充满温暖与力量。
 

  问:您在之前的科研工作期间,是否经历过特别有挑战的事情?
  答: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方法,最具挑战的可能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因为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瓶颈和冷板凳等带来的焦虑情绪。当面临科研焦虑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给自己一些调整的时间,做一些科研以外的事情,比如运动、接触大自然、社交等等,重新平衡一下大脑。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让我焦虑、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我进步最快、收获最大的阶段。
 

  问:刚入校的博士后可能会面临学术研究和融入团队方面的迷茫,请问您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答:迷茫的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未来学术方向的迷茫。我也是离开了博士学习的团队来到一个新的团队,面临了学术方向的调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失败和摸索。我觉得找到自己与现在团队研究方向的结合点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尽快获批第一个科研项目,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跟团队负责人及时沟通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另一方面可能是身份转换和环境变化带来的迷茫,博士后阶段更多的是自主安排自己的科研工作和进度。刚开始的时候会不习惯,但是坚持下来一段时间,会发现收获很大。此外,多参加团队组织的活动,多跟同门、师弟和师妹们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团队。


  问:能否分享一下您认为转聘成功最需要储备的能力?
  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使自己的科研工作走在前沿,能够解决研究领域中的难题。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问:转聘为副教授后,您在立德树人方面有什么设想?
  答:新的岗位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方面。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同时希望在德性修养的道路上为学生做好榜样。
 



撰稿:杨音
初审:陈霞
审核:夏敏、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