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助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座谈会举行

发布人:范赵钰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扎实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022年7月5日,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在学院侧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陈嘉斌主任医师、职业监护所所长杨爱初主任、毒化监测所所长吴邦华主任、物理因素监测所所长肖斌主任,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职业卫生首席专家刘移民主任医师和副院长王致主任医师,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庆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林薇薇副教授和卫生毒理学系邢秀梅副教授,会议由肖勇梅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本科实验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识别、检测、评估职业危害因素以及职业性早期损害和职业病的筛查、监测、诊断及管理的综合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热烈讨论。

  肖勇梅教授介绍了当前《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实验课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指出当前实验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开展工作场所的参观或实践教学存在很大困难等问题。
 


  专家们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在审核了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后,认为当前的教学内容设置基本满足“三基”要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较高;但课程设计需将公共卫生的三级预防贯彻到职业卫生的实验课程中,在课程中体现医防融合,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连贯性思维能力,深入了解职业危害,增加专业实践。特别是针对实验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学安排时间固定等因素制约现场参观/实践的问题,专家们建议可以充分利用省职防院和市十二人民医院的仿真实验室,开展现场模拟教学。此外,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抓住当下主要的、高发的职业病来开展实验教学,与社会需要接轨,与时代发展同步,使学生学以致用,如利用讨论或仿真等教学手段增加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内容,利用职业卫生工程实验室学习和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理论和方法等。学院教师与专家们进一步开展细致交流,重点讨论了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其他细节问题。

  王庆副院长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表示将按照专家们的建议,逐步进行课程改革和完善,不断提升预防医学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次座谈会的顺利召开,将有助于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开展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进一步的思路和经验。



撰稿、配图:廖其龙
初审:林薇薇、刘静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