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上的青春力量!82名中大公卫学子成广州抗疫“侦察兵”
“今天晚上需完成1000多人的流调,能否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海珠区流调工作?”
广州市正面临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11月5日下午5点半,中山大学接到广州市疾控中心的请求,需要在当晚10点前完成一千多名人员的流调。学校立即展开部署,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短短20分钟内,就集结了82名公卫学子组成流调志愿队。不到1个小时,学生志愿者们在北校园临时流调中心全力以赴投入到电话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中。


争分夺秒,迅速投入“战斗”
当天晚上六点半,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团学研学生干部为主组成的82名志愿者迅速赶到临时流调中心——公卫楼大仿真室和侧三楼。这当中既有首次参与流调工作的43名本科“新兵”,也有经验丰富的研究生老队员,他们以老带新,并肩作战,布场、分组、收集信息、开通vpn电话通道等,一切熟练有序、紧锣密鼓地推进,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完毕,严阵以待、听候任务。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水杯就是一个“主阵地”。面对繁重复杂的流调任务,学生志愿者与阳性病例、密接等各个地点各个批次的人员进行电话沟通,80余名青年迎难而上。

防疫一线就是中大学子的“考场”
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他们非常重视抗疫防疫工作,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实际工作贡献力量,也希望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就像我们这个专业的考场!”2021级硕士生、曾6次参加广州市抗疫志愿服务、曾任抗疫志愿服务队队长的王胜浩首先主动请缨负责此次志愿服务的召集和组织工作,他深感:“作为公卫学生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专业价值,将青春力量贡献到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地方,充满社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公共卫生学院青马学堂负责人、2019级本科生程曦说:“疫情是一场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而战的严峻斗争,只要人民需要,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据悉,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共有12名党员、3名发展对象和28名积极分子报名参与本次流调服务。

2018级博士生李青原以为支援流调是件非常简单的事,可实际的工作却让她稍显吃力,她感叹道:“整个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是多么复杂而艰难,致敬参与抗疫的工作人员们!”作为正在求职的准毕业生,她还说:“毕业后,我想深入抗疫一线,通过我博士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健康中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9级本科生、学院学生兼职团委副书记倪婕第一次来到集中流调工作现场。看到本科生党支部群内发出的召集通知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她说:“身为青年党员,我们应该在防疫攻坚战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以实际行动书写亮丽的青春答卷。”

疫情,让公卫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中大公共卫生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第10次支援广州市抗疫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也是第3次在校内组建临时流调中心支援流调工作。
在持续支援的过程中,抗疫志愿服务队也在不断总结经验,编写《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技术指南》,推动抗疫支援工作规范化。王胜浩是技术指南的主要参编者。在他看来,随着校内外支援流程越发成熟,未来一定能够在抗击疫情、守护健康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日凌晨,本科生陈乐宁结束了忙碌的流调志愿服务。“收拾电脑回宿舍,突然一阵疲惫冲上来,自己只是坐在电脑前面一晚上而已,很难想象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他们又承担了多少呢。大家都在努力,真的很可靠,冷总会是变暖的。”陈乐宁在微信朋友圈分享道。
共克时艰,中大学子交出优异答卷
据悉,此前,10月8日至10月24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共派出25名研究生到广州市疾控专班参与花都区和白云区的疫情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10月21日至今派出25名本科生加入广州市疾控、海珠区疾控抗疫专班,在海珠区流调中心、广州市流调中心夜以继日地开展流调和信息分析等工作。

短短的一两周时间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者们协助整理300余名病例的个人基本信息、隔离酒店和航班情况等信息,梳理9000余条病例轨迹,处理重点场所接近700个,跟进密接者接近7万人次,次密接若干人次。志愿者们在工作中展现了中大学子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公卫专业能力,获得广州市疾控中心的一致好评。
转载来源: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PLUS、南方日报、学习强国、新快网、触电新闻等
撰稿:张茂林
配图:张茂林、倪婕、程曦
初审:陈霞、蓝丹红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