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播报:高校教室“变身”临时流调中心,大学生成为抗疫“侦察兵”
广州市正面临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11月8日晚上十点半,中山大学接到广州市海珠区疾控中心的支援请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短短10分钟就集结了20名公共卫生专业的大学生组成流调志愿队,在校内临时流调中心投入到电话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中,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为抗击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现在时晚上的11:30
这里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虚拟仿真教室
平时里用来给学生们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科室
现在成为了临时流调中心
接到海珠区疾控中心的支援请求
由20名大学生组成的抗疫志愿服务队
需完成350人左右的流行病学调查
“您好,这边是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是这边的流调人员,请问您是夏先生吗?”
在临时流调中心,张茂林不停拨打电话,重复着上述提问,这是他第五次参加抗疫志愿服务。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对耳机,通过线上开通VPN电话通道,每名同学成为了一名抗疫侦察兵。由于流调对象的形成轨迹不同,年龄性格也各有差异,考验志愿者的沟通技巧,需要同学们将心比心。
“我们所调查的这些人群,他们都是一些受到疫情影响,可能都在家隔离了很多天的人,他们可能会非常的烦躁,不愿意告诉你他的相关信息,需要耐心的沟通,去给他们解释我们的身份,然后去给他们解释我们工作的意义。”

“他们工作类型一个就是电话流调,第二就是一些信息的处理。他们通过打电话流调的时候,把(信息)梳理出来,然后再进行分析,看他们共同的点在哪里,然后追根溯源。”

抗疫志愿服务队队长王胜浩
曾6次参加广州市抗疫志愿服务
他和多名有经验的同学
编写了一本抗疫志愿服务队技术指南
帮助学生志愿者快速掌握流调技术
“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来说,主要是培养能够解决重大疫情防控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在疫情场景下,同学们参与疫情流调的防控工作,使得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疫情防控的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