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新老师 | 专职研究人员到副教授的成长之路——流行病学系王娇

发布人:范赵钰

编者按

  学校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事人才工作氛围。以专职科研系列人员与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成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军,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青年学术骨干,并进一步成长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青年人才。公共卫生学院特推出“【你好,新老师】专职研究人员到副教授的成长之路”系列推文,展示这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的精彩风貌,为学院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的成长提供经验参考。

  本期为大家介绍2022年5月由博士后成功转聘为副教授的王娇老师。
 

个人简介
 


  王娇,2021年1月作为科研博士后加入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5月通过转聘途径晋升为副教授,获硕士生导师资格。

  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与相关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聚焦人们所关注的睡眠时长、睡眠昼夜节律、睡眠质量等睡眠特征,以及焦虑、抑郁和社交隔离等精神心理问题。以第一作者在《Sleep》、《eClinicalMedicine》、《BMC Medicine》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未来计划承担《流行病学》、《医学论文写作》、《睡眠医学》等课程,并继续深入探索睡眠对健康影响的机制,为人群疾病精准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中大是一直的精神家园”

  我与中大结缘可以追溯到2013年,从研究生踏入中大的校门到现在整整10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我毫不犹豫加入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体验到了学校、学院、教研室以及团队共同为专职研究人员(博士后)搭建的综合成长平台。

  学院会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与优秀专家的交流,让我们了解学科前沿先进技术和经验。针对专职研究人员举办培训,院长和党委书记亲自上阵为大家进行干货满满的分享,感受到了学院领导最大限度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决心。同时,工会定期举办青年学术交流论坛,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学术的进展和难点,寻找突破口。完善的研究平台以及系统的科研训练,帮助我顺利稳步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并在短短两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数篇高水平论文,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面上科学基金等都是一次申请成功。在这次副教授的转聘过程中,学院的一众领导、同事以及行政老师们也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让我每一步都自信满满,稳步通过。
 

王娇在学术青年交流平台分享研究成果


“睡眠是研究兴趣所在”

  自硕士期间,我逐渐燃起了对睡眠领域研究的兴趣。受益于中山大学的两位恩师,硕士生导师陈亚军教授以及博士后合作导师徐琳教授的指导,我对睡眠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博士后工作期间加入了徐琳教授团队,合作导师为我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探索平台、严格的把关和及时的修正与指导。得益于团队厚积薄发的前期积累,我顺利找到了深入研究的方向,快速成长为一名可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这段时期也成为我科研成果积累速度最快的时期。

  在工作期间,我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学术理想一定要始终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失眠,焦虑,抑郁,社会隔离等问题频发,这些都是我以后在科研上立志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王娇与团队成员在一起,一排右三


“教师是一生的职业追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关键。在博士后期间,除了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我也会注重补充教学经验。通过对医学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的讨论及归纳,我协助导师撰写了教学研究论文《医学英文期刊论文写作技巧》。 在观摩优秀教师课堂的同时与学院各位专业教师互相交流,我“时刻准备着”,走上三尺讲台。同时,指导团队研究生发表论文并倾听他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我坚信,教学是融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是立德树人,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灵魂之间的互相影响。

  我连续两年参加了学院在安徽省的高考招生宣传工作,通过与考生的面对面交流,我更深切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王娇在高考招生宣传现场


  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能给予我机会在中山大学继续任教。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新的高度,但是也不会因为长期埋头科研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

  道阻且长,而我在路上。
 



撰稿、配图:王娇
初审:陈霞
审核:夏敏、王燕芳
审核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