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论坛第3期 | 双碳与公共卫生学科交叉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人:范赵钰

  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双碳与公共卫生学科交叉论坛在广州校区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济厅顺利举行。本期交叉论坛由科学研究院主办,公共卫生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承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预防医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解读和深入思考“双碳与公共卫生”这一主题。会议由公共卫生学院曾晓雯教授和医学统计学系陈雯教授主持,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董光辉教授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董光辉副院长表示,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学科交叉论坛已经成为打造跨学科交流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和优势,聚焦国际前沿发展和国家需求,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本次学科交叉论坛旨在创造一个跨学科交流平台,让不同的学科与领域专家汇聚在一起,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发展高水平公共卫生事业提供新路径,以推动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与会的8位专家作了精彩报告。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汪惠丽教授从环境因子毒性角度和肠道菌群干预的双重角度阐述了环境因子对脑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神经调控机制。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陈国兴教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东部5个城市地区极寒天气发生和频次特征及其环流特点,阐明了南方城市的绝对冷事件和相对冷事件持续时间都更长的结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韦艳宏教授就当前新远景下的心血管毒性测试和毒性机制研究问题,阐述了构建基于斑马鱼模型的环境化学物心血管毒性评价新技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璋教授做了《呼吸道微生物组》报告,其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了慢阻肺气道菌群宿主调控机制,提供了呼吸道菌群-慢阻肺诊断、分型、干预新视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李湉湉研究员做了《双碳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和健康风险与应对》报告,其研究揭示了极端天气下的健康风险,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极端天气预警技术方法,创建了气候变化下健康风险预估方法体系。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赵星教授基于西南区域大型自然人群队列,通过加权分位数和因果中介分析方法,探索了大气PM2.5组分与糖尿病关系及肠道菌群的角色。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胡增运研究员阐述了模型多维度精度的综合量化的CCHZ-DISO评估、排名、分类系统。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国际健康研究中心李杰研究员做了《现代流行病学理念支撑高质量临床研究》报告,从研究设计的角度思考并印证如何通过改善后期膳食模式来尝试阻断饥荒和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
 


  每场报告结束后,线上和线下参会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代表积极提问发言,现场讨论氛围活跃。在深入交流研讨后,董光辉副院长就此次论坛作出会议总结。他认为,此次论坛对各学科都有重要的启示,并展示了各学科的独特优势和力量。这次论坛是交流合作的起点,期待不同学科的学者能够进一步深入合作,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转化。同时他表示,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评价实现双碳目标后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协同效应,是公共卫生领域新的挑战。此次“双碳与公共卫生”论坛,聚集了校内外多学科资源,展示了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为中山大学双碳与公共卫生研究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并为新远景下的研究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撰稿:张鸿智
配图:丁莹
初审:董光辉、丁莹
审核:王燕芳
审核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