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梁景宏:天道酬勤,地道酬善

梁景宏,男,汉族,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儿少卫生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陈亚军教授。曾获2022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Together for Every Child”全球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丁香园《科研二三事》全国征文比赛三等奖。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发表数篇独立一作或通讯作者的高水平论文,任多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学术科研
笃行不怠,不舍昼夜
三年前,我通过申请考核制有幸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录取,拜入陈亚军教授的门下学习。从那一天起,砥砺前行,孜孜不倦,学有所成,便成为了我这艘小船深深渴望到达的彼岸。然而,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长期的精神凝练和孜孜不倦的恒心。有时候半夜躺在床上想到关于科研设计等问题想得睡不着,我会立马翻身起床查阅多方相关文献及科研资料,充分解决了心中困惑才去睡觉,而多数情况下这一个翻身就是一个通宵的时间。犹记读博第一年,我疲于奔波课题项目工作,因为目的地较远,单向通勤时间至少要花费两小时。为了高效利用时间,我便提前把文献资料下载到手机上,在搭乘地铁时阅读文献。若碰到全天都需要做项目现场时,中午只能待在工作地休息。别的同学上午干完活中午得以午休,但我为了能尽早做好课题,索性不午休空出时间来分析数据并撰写文章。而这期间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在投稿历程上也甚是坎坷,该篇文章投了13个杂志大大小小经历了4次的外审被拒,最终历时近两年时间才得以发表。读博期间,我以博士课题为主线的同时,不断学习与拓展学科内相关知识,在探索与创新中摸爬滚打,也相应取得一些成果。也正是这一路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深刻诠释了冰心的至理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曾有人问我:那段坎坷的时光一个人是怎么走过来的?答曰:多走几步。是的,做人做事做科研时首先要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不断追求个人成长与进步,只要每天都能尽力超越昨天的自己,那便是成功。生活没有绝对的平坦,但我们可以选择怀着勇气和乐观去面对每一次坎坷与挫折。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诸如凤凰涅槃,却百无一用的话题,我会告诉他(她),不要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如果你注定是个努力的人,那么你只需要做你自己,不努力的人选择标准配置的人生,而高端玩家选择自定义配置的人生。


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作为在读博士,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是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科研思路、激发科研创新热情的重要实践方式。2023年7月,我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承办的“Together for Every Child”全球博士生学术论坛,从论文选题、研究设计及方法学构建,到最终的全英文问答与汇报,每一步我都精心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汇报的论文得到领域内专家的嘉许与肯定,最终获得一等奖的荣誉。2023年4月,我参与了由我院妇幼卫生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教育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并进行全英汇报。与会内30余名青年学者研究交流、互相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我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领域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的认知。此外,在《全国第二次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开展中,我积极奔赴项目所在学校,为校内青少年学生宣讲知识、答疑解惑,并与课题组内同学们合理分工、统筹协调该项目的顺利进行。



业余时间,我与学术好友共同创办Meta分析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知识星球(一款基于微信的知识社交平台)圈子,将个人所学的数据分析类知识和经验在该类平台分享,定期对数据类知识进行更新,为更多科研同行答疑解惑。同时受邀参加Meta分析专题讲座分享Meta分析相关经验知识,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为所在相关科研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日常生活
丰富自我,向阳前行
在生活中,当我面对沮丧与灰心的消极情绪,也会尽我所能将其转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当身边朋友遇到困难,我会做朋友倾诉的树洞,为其解忧,用积极正能量的话语引导大家走出逆境。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他人的善意也是对自己的善意,因此我与同学们都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我平时也喜欢阅读书籍和绘画,并通过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多项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和体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课题组有同学遇到生活或科研上困难时,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通过各项活动,我认识到很多优秀的人,自己的博士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最后,课题组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和同学们的协助陪伴都是助力我不断取得更好成绩的坚实基础。感谢中大给予我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感恩陈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关怀,感激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和其他同学们对我的帮助。世界很吵,你要很安静。世界很苦,只要坚信自己,矢志不渝去努力,你终将获得属于自己的甜。
撰稿、配图:梁景宏
初审:蓝丹红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