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新污染健康危害识别与防控交叉学科前沿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人:张梦迪
与会专家合影


  为贯彻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加强新污染物基础与应用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环境健康学科的蓬勃发展,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和广东省毒理学会,于2024年12月14至15日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举办了“新污染物健康危害识别与防控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旨在搭建新污染物危害识别与治理关键问题的交流平台。本次盛会云集了预防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专家,特别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韦艳宏教授主持。她代表会议主办方向莅临盛会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她提到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终将学科交叉视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今年适逢中大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为积极响应新污染物治理国家重大战略,积极筹备此次论坛,汇聚智慧,启迪新思,共同探讨新污染物防控的有效路径。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纵向处贾晓华副处长作开幕致辞,她特别指出新污染物对全球生命健康的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此次论坛的召开正是响应国家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学术行动,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科融合,拓宽学术视野,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韦艳宏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纵向处贾晓华副处长致辞


  首个环节主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的戴家银教授主持,三位特邀报告专家围绕“环境污染物研究新思路及新方法”进行了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的戴家银教授主持报告及讨论


  安徽医科大学徐德祥教授以《生命早期新污染物暴露与成年疾病的发育起源》为题,围绕生命早期环境暴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关联做了精彩报告,阐述了环境与发育源性疾病领域亟需阐明的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分享其团队在揭示早期新污染物暴露如何导致成年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追溯了该领域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为与会者展示了宝贵的学术视角和思路启发。
 

安徽医科大学徐德祥教授作主旨报告


  五邑大学栾天罡教授围绕《环境污染物分析与毒理新方法研究》的主题,介绍了该团队在毒理学新方法开发中的研究进展。他详细阐述了利用纳米探针实时监测污染物致DNA损伤与代谢物改变的新方法,以及基于色谱和质谱技术提升污染物检测灵敏度的新方案,为污染物暴露分析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五邑大学栾天罡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以《基于膜片钳的神经毒性研究与新污染物筛选》为题,展示了团队在神经毒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他提到化学品使用量的快速增长是环境污染的关键诱因,但当前相关基础毒理学研究仍然滞后。他带领团队多年深耕毒性分析检测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开发膜片钳技术在化学物神经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场景,探索神经毒性评价新方法,揭示了多种新污染物的神经系统损害及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第二环节主题报告由广东工业大学的安太成教授主持,两位专家就“环境污染物相关组学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作主旨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安太成教授主持报告及讨论


  暨南大学陈达教授以《发展高效快捷暴露组学技术应用于环境健康研究》为题,介绍该团队以技术需求为切入点构建完整暴露组学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了暴露组学与妊娠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全景式阐述外暴露与内暴露对于健康风险的综合影响;强调了多组学结合测定在识别疾病相关暴露因子、预测生物标志物及制定干预策略中的重要性。
 

暨南大学陈达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以《血管形态表型组技术在毒性评价中的开发与应用——以PFAS为例》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基于斑马鱼模型和3D血管类器官模型的血管形态表型组分析技术。她聚焦毒性评价面临的挑战和毒性测试替代方法革新的需求,建立了更灵敏、更精准、更高效的血管毒性评价范式和体系,并全面展示了该技术在精准评估新污染物血管毒性的实际应用和广阔前景,为环境污染物心血管毒性评价提供重要工具。
 

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作主旨报告


  下午场的报告同样精彩纷呈,分别由中山大学的王庆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罗孝俊研究员主持,五位专家围绕“生态风险和人群效应”和“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与毒性机制”主题进行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罗孝俊研究员主持报告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麦碧娴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区域暴露与生态风险》。她的团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多样化的生物样本,运用同位素分析追踪污染物的来源,并构建模型深入研究食物链和污染物的流动路径。通过对生物放大系数的研究,团队评估了POPs环境风险,并考察其在生物全生命周期中的影响。麦碧娴研究员的系统研究揭示了POPs的地球化学特性、生物富集过程及其对生态健康的潜在威胁,为区域污染防控与生态健康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麦碧娴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李湉湉研究员以《以人群健康效应为导向的大气污染物关键毒性成分识别研究》为题,分享了团队通过暴露组学和毒性组分筛选研究PM2.5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影响的最新成果,她介绍了结合暴露组学和毒性组分筛选的研究方法,量化PM2.5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深层联系,揭示流行病学与毒理学交叉融合在揭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效应和损害机制的重要意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李湉湉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董光辉教授以《基于中国人群的新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的团队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全国性环境监测与健康数据分析,量化环境污染物暴露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剂量-效应关系;系统阐述了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与人群健康风险的内在关系,筛选出敏感效应靶点,形成了基于大规模人群队列的新污染物长期健康风险评估框架。
 

中山大学董光辉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王庆教授以《基于毒作用模式的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为题,介绍在“21世纪新愿景”下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及机制研究的发展与变革,基于计算毒理学的风险评估框架,提出了一种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的新方法,用于减少个体数据向群体数据外推的不确定性,并利用MOA和PBTK模型进行环境污染物的健康风险预测评估,为新污染物的快速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中山大学王庆教授作主旨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黄振烈教授以《微纳塑料联合暴露对防晒剂胡莫柳酯诱导雌激素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题,系统介绍了微纳塑料与防晒剂的环境健康联合效应。他指出,微纳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生态与公共卫生问题,他带领团队揭示了微塑料在人体内的暴露途径和健康风险,特别关注其与防晒剂红墨油脂共存时的雌激素效应增强。研究结果强调了微纳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呼吁更多关注和研究以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南方医科大学黄振烈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题讨论与专家点评的过程中,与会学者对“新污染物”中的“新”如何界定及其与传统污染物研究方法是否存在差异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就如何挖掘新污染物的信息分享了独到见解和经验。通过深入的交流,与会学者对新污染物的概念和研究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为未来的新污染物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专家们就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选择及基金申报策略提供了指导。专家们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应综合考虑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系统性,确保研究课题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启发。
 

与会学者积极讨论
专家答疑解惑


  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新污染物暴露与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会议特别安排圆桌讨论环节,围绕环境暴露与衰老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圆桌讨论由深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杨细飞教授主持。与会专家指出,新污染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老年人健康,要强化新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调查,收集数据以科学评估污染物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同时,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医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资源,共同研究新污染物对老年人群的影响,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此外,提高公众健康意识也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让老年人了解新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共同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助力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深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杨细飞教授主持圆桌讨论


  论坛在中山大学陈雯教授的精彩总结中圆满落幕。她向参与论坛的学者、工作人员表示嘉宾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陈教授强调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并突出了辩证思维在科研创新中的核心地位。针对青年教师在申请项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她提出了实用建议,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直面难题,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期在新污染物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为我国的新污染物治理和疾病防控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山大学陈雯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参会专家与青年研究人员合照


  本次论坛成功构筑了公共卫生与环境健康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在激烈的思想交锋和智慧融合中,与会专家探讨了新污染物识别的创新策略,为环境污染防控与人群健康维护提供了新视角。论坛不仅开辟了新污染物健康危害识别与治理的新方向,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论坛在培养公共卫生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多学科协作与技术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撰稿:曹晓炼、覃丽粒、李晨馨
配图:彭麒燕
初审:韦艳宏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